回覆列表
  • 1 # 朱言文史history

    題主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慈禧太后的戊戌政變並非提早預謀,而是戊戌變法進行的過程中,因康黨激進措施而引發的一種應激反應。

    平心而論,甲午戰敗之後,舉國皆有反思,政治精英,無論哪個集團,皆有變法革新的想法。從1895-1898年間,政界、學界已經沒有之前意義的那種守舊派了。在光緒帝受到維新派變政主張影響的時候,慈禧太后也不是無動於衷。

    根據《慈禧傳信錄》的記載,在戊戌年,“時帝頗流覽新書,見劉瑞芬《英法政概》,宋育仁《採風記》……。遂為後言,徒練兵制械,不足以圖強,治國之道,宜重根本。乃以馮桂芬《校那廬抗議》進後覽,後亦稱其愷切,第戒帝勿操之過蹙而已。帝以告同龢,同龢退告其門弟子曰:今而後法必變矣。”

    從上述史料看,慈禧太后一開始並不反對光緒變法。從史實層面看,當年的洋務新政就是在慈禧的支援下搞起來的。所以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就曾多次對光緒說:“變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凡以圖富強也”。當慈禧做出歸政姿態,放手讓光緒搞改革之後,也說過:“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

    事實上,光緒帝的維新政令也都是在慈禧默許或支援下發布的。蘇繼祖的《清廷戊戌朝變記》中說:“皇上自四月以來所有舉辦新政,莫不先赴太后前稟白,而後宣示,雖假事權,並未敢自專也。”

    那麼,為什麼慈禧又會從變法的支持者變成改革的反對者,進而又出現政變的結果呢?

    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光緒皇帝后來的變法措施過於激進,政令釋出過多過快,毫不考慮行政系統的執行能力和效率。政治妄人康有為的眼中,只要實行所謂新政,大清就會立即轉弱為強,“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實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後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以皇上之聖圖自強在一反掌耳。”

    這種無知妄言影響了光緒帝的判斷,導致百日維新期間出臺太多急躁政令,影響了整個官僚集團的穩定,“皇帝下了太多的詔令,在短期內要求各局所冗員,一律裁汰淨盡,引起人心惶惶,怨聲載道”。這樣的改革,又有什麼意義呢?

    此外,戊戌變法又與太多政治陰謀、帝后黨爭複雜糾纏。戊戌年的北京,各種政治流言滿天飛,最為聳動的就是所謂的“中日合邦”和伊藤博文拜相了。“中日合邦”的鼓吹者是日本人、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還有就是康梁這些維新派。這種幾乎是要毀滅中國的計劃,在維新派看來竟是救國方案,這隻能說是政治上的無知了。更有甚者,康有為等人與湖南哥老會勢力合流,後來竟醞釀出“圍園殺後”的密謀。

    所以說,慈禧太后並非一開始就反對變法,而是因為光緒帝和維新派過於急躁的舉措,影響了政治的穩定性,引發朝廷內外黨爭加劇,併產生諸多政治風險,所以才會有慈禧太后的政變及變法的終止。

    英國公使竇納樂於政變發生20天后曾給英國外交大臣的信上說過:“我認為中國正當的變法,已大大被康有為和他朋友們的不智行為搞壞了。”還有上海英華人辦的《字林西報》轉述北京外交使館對百日維新的看法是:“維新黨的計劃是不合實際的。光緒皇帝可能把中國弄得不成樣子,太后是宮廷中唯一頭腦清晰的人,而她的及時干涉是有裨於時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酒臨風”的“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