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81146662313

    共九種叫法。

    1、餃耳: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

    2、月牙餛飩: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3、餛飩: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4、牢丸:湯中牢丸,是唐代人對餃子的稱謂。之所以叫“牢丸”,在漢代劉熙《釋名·飲食》中有解釋,是把拌以各種佐料的肉餡,團成丸子,穿起來烤著吃。後來,麵食進一步普及,人們又用麵皮將肉丸子包裹在中間,使其牢不可破。包了麵皮的肉餡可煮,可蒸,亦可炙,這大概就是“牢丸”之名的來歷吧。

    5、角兒: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6、扁食: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受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於是在元代時,都習慣把餃子叫做“扁食”。

    7、煮餑餑:發展到清代,餃子的稱謂更加多。清代北方人稱水餃為“煮餑餑”。《天咫偶聞》:“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舊例食水餃五日,北方名煮餑餑。”

    8、水包子:清代濟南等地人們稱水餃為“水包子”。《濟南快覽》:“如遇除夕或元旦,則用面作角子,其餡或葷或素,皆隨人意。葷者用各種肉類,素者用韭菜或白菜,總名曰水包子。”

    9、粉角: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

    擴充套件資料:

    1968年,在距今近2000年的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餃子的實物,形狀與今天的餃子完全一樣。用餃子作為死者的陪葬物品,足見餃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據餃子的形狀,自古至今餃子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如“角子”,“偃月餛飩”“湯中牢丸”,“元寶”等。

    許多地方還把串接吃的餃子專門包成金元寶形狀,並在其中包入硬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招貼設計的核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