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2311999012

    《憫農》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農民頂著烈日,在田裡鋤草,汗水一滴一滴向下灑落的情景,讓人們知道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都飽含了農民的辛苦。 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紳,字公垂,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到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 2 # 使用者7353409071986

    關於農勞動節的古詩有《憫農》、《歸園田居》、《四時田園雜興》、《鄉村四月》、《觀刈麥》這5首,下面來詳細瞭解一下這些古詩:

    1.《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釋: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2.《歸園田居》東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解釋:南山下田野裡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剷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溼我衣。 身上衣沾溼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3.《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解釋: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都幫著父母做事,幹家務,讓父母休息。小孩子哪裡懂得種田織布之事,也學著大人在桑樹陰下種瓜。

    4.《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解釋:一條小河流淌在碧綠的山間,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 鄉村四月里人們是多麼忙碌,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田。 5、《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解釋:莊稼人很少空閒日子,五月裡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間一場南風吹過,那小麥鋪滿隴溝焦黃。 婦女們擔著竹筩粟飯,孩童們提著瓦罐漿湯。 前行後攆去送晌到田裡,小夥子們正操勞在南岡。 兩腳蒸騰著暑天的土氣,脊樑灼烤著火般的太陽。 力氣耗盡了也不覺得熱,只是貪圖這夏日好天長。 更有那些窮苦的婆娘,抱著嬰兒在他們一旁。 右手去撿那丟掉的麥穗,左臂懸挎著破爛的扁筐。 聽她們相互間三言兩語,禁不住引起我無限悲傷: “俺家的收成全繳了稅,拾這點漏兒壓壓饑荒。” 如今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從來也不從事農耕蠶桑。 從九品吃祿米足三百石,成年價到頭來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好不暗自慚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遺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裝修室內開關插座應該怎樣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