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1

    “伏”

    基本字義

    1. 趴,臉向下,體前屈:~臥。~案讀書。

    2. 低下去:此起彼~。

    3.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法。~輸。~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4. 使屈服:降~。降龍~虎。

    5. 隱藏:~兵。埋~。

    6. 農曆劃分夏季最炎熱的三個階段:~日。~旱。~暑。~天。

    7. 姓。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係可以自然迴圈。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熱的是8月15~17日。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潛伏,指隱藏,埋伏

    拼音:qián fú

    解釋:潛伏

    亦作“潛伏”。隱藏;埋伏。

    《逸周書·時訓》:“苦菜不秀,賢人潛伏;靡草不死,國縱盜賊。”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俟之,凌覺而走。”

    《北史·拓拔順傳》:“長子朗,時年十七,枕戈潛伏積年,乃手刃康奴,以首祭順墓,然後詣闕請罪。”

    楊朔 《萬古青春》:“天一黑,部隊便在預定的潛伏地帶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起步晚但是發展快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