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在兵敗之時委臣以重任,在危難之際奉旨執行使命。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在將要出師伐魏之前,寫給後主劉禪一道《出師表》,其主旨是勸誡後主修明政治,“開張聖昕”,知人善任,表示自己要繼承先帝遣志,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息,其中也回憶了自己跟隨先帝劉備的歷史。此名句即出自文章的這一部分。它以直陳其事的方法,透過在。敗軍之際”受任,在“危難之中”奉命,寫出一腔忠心赤膽,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為後人沿用至今。

    拓展,古文今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

      1、直譯: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

      例如:原文: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

      2、意譯: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

      

      ①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

      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譯文:齊國軍隊攻打中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②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例如:原文: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鄭殺申侯以說於齊》)

    對譯: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你容納的。  

    調整: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容納你的。

      例如:原文:一鼓作氣,再而衰。

    對譯: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衰落。

    增補: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已經衰落。

      ④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

      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

      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即可,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例如:原文:狼度簡子之去遠。(《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諡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及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密斯燃氣熱水器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