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26458628992

    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題是他在詩歌中反覆吟唱的鄉思鄉愁、故國之戀,他的散文以其獨特的體驗,濃濃的鄉思,淡淡的鄉愁,撥動著讀者的心絃。《聽聽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看雨、體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達了遊子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深的眷戀。

    余光中曾說過“在散文的語言技巧上,我追求多元的彈性,句法應長短相濟,分段忌四平八穩”。我們讀《聽聽那冷雨》,可以發現通篇文字近乎奢華,將漢語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低聲吟哦 ,細細咀嚼,真是如讀古詩,讓人深思。

    凝練雋永的文字,生動多變的修辭。《聽聽那冷雨》的文字凝練雋永,是詩一般的語言。“連思想也是潮潤潤的”“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等句子,被評論家公認為詩化之筆。 在日式的古屋聽雨一段,連用 “挾”“掀”“壓”“瀉”“撲”“彈”“刷”“鞭”“打”等動詞,用詞富於變化,凝練而準確,生動地表現了七月臺風臺雨的狂野。這些動詞,正體現了作者所強調的新散文中的“質料”的特點。

    文字的雋永還表現在修辭的綜合運用。這篇散文綜合運用通感、比喻、擬人、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出一個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比喻如“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等;擬人如“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等;排比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等;倒裝如“窗外在喊誰”“握著雨傘,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等;再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這一句,綜合運用了通感、疊字、排比等手法,滲融著詩的意境,有雨聲的節奏感,訴之於感官,給讀者的感覺是多方位的,讓散文具有了詩的靈動。

    長短錯落的語句,朦朧沉鬱的意境。句子的長短變化不僅可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更可以表達無限的感嘆。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句子的長表現出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的形象,句子的短表現出作者對這雨的思念之切,這樣長短相間,錯落參差,節奏緩急相伴,讓散文有了詩的韻味。

    意境是主觀感情融於客觀景物的審美空間,優秀的詩歌無不創造出讓人沉醉的意境。余光中是臺灣“十大詩人”之一,他在這篇散文中融合了詩的意味,圍繞冷雨,創造出了一種朦朧沉鬱的詩的意境。他用極富表現力的文字構成朦朧氤氳的雨氣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貫穿散文始終,將一種灰濛濛、潮溼溼的內涵疊加,而瀰漫在這氤氳雨氣中的是詩人綿延不絕的鄉愁,是遊子眷戀與讚美中國文化的赤子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偉霆和趙麗穎的關係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