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新三曉風

      圍繞著雨,作者創造出了一種朦朧沉鬱的詩的意境。作者用極富表現力的文字構成朦朧氤氳的雨氣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貫穿散文始終,將一種灰濛濛、潮溼溼的內涵疊加。而瀰漫在這氤氳雨氣中的是詩人綿延不絕的單純鄉愁,是遊子眷戀與讚美中國文化的赤子之心。“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愁多在雨聲中。”詩人余光中以其無礙的文才,以文為詩,化雨成淚,悽悽切切的訴說那鄉愁難擱的苦楚。讓人哀惋,讓人嘆息。  通感:即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五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時,五官功能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也叫“移覺”。 作用: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賞析:“啼聲”、“音樂”是聽覺範疇,文中卻訴諸於觸覺“溼”、“潮潮潤潤”,別出心裁的寫雨“溼”了布穀的啼聲,運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達作者在雨中回憶江南,思念家鄉卻又歸不得的悽楚的內心感受,雨“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也下“溼”了作者思鄉的心田。  ……  引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蕩胸生層雲。  商略黃昏雨。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回到臺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閒、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  雲繚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  ……  2、多變的詞語與句式的使用。  (1)大量使用疊字疊句,增強了文章的節奏和韻律,富有音樂美和繪畫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疊音詞寫雨,如“淋淋漓漓”“點點滴滴”等,不僅使雨態表現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種和諧的音韻美。  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連成一氣的雙聲詞接著用也讓語句錯落有致,富有樂感。  “雨來了,輕輕地敲打著這城市……遠遠近近……細細密密……滴滴點點滴滴……細細瑣瑣屑屑……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打,間間歇歇敲擊著一個雨季……”  “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象聲詞與疊詞的聯用,化抽象為具體,化乾澀為潮潤,化無聲為有聲。  (2)句式靈活,長短句結合,文白夾雜,錯落有致。  短句短到兩個詞:“杏花。春雨。江南。”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  長短句參差互用,造成了結構上的音樂美感。“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排程得當便是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牛皮和水牛皮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