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賞析:細處著筆 意蘊深邃——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這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冬入蜀途中寫下的一首詩。 1166年,抗戰派名將張浚舉兵北伐中原,首戰失利。陸游因極力主張抗金,被投降派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職回到了山陰故居(今浙江紹興)。詩人在鏡湖旁一閒居就是五年,但內心一直不能平靜。 他雖然閒居故里,但始終不忘軍國大事,屢屢上書求職,最後才得到一個夔州通判小官,任滿以後,詩人受到川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在幕府中襄理軍務。在此期間,詩人戎裝鐵馬馳騁在當時的國防邊線南鄭(漢中地)一帶,大展雄風,他向王炎提出了許多進取中原的策略,但都被苟安求和的南宋統治集團拒絕。王炎被調離職務。1175年,陸游到成都府任范成大的參議官。這年初冬的一天,細雨濛濛,詩人騎著毛驢,懷著鬱悶的心情,由陝入蜀,在劍門道中寫下了這首七絕。詩人擷取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生活細節,將其編織成一幅形象鮮明、意蘊深邃,耐人尋味的畫面。“衣上征塵雜酒痕”,詩人風塵僕僕而來,劍門,在大劍山與小劍山之間,一條三十里長的奇險棧道,懸崖峭壁,重巒疊嶂,峰迴路轉,古松倒掛,道路十分艱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詩人一路上也不知喝了多少酒,他塵埃滿面,衣上酒漬斑斑,從衣服上的塵埃、酒漬這個細節,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疲憊抑鬱的面容,領略到詩人因失意而悵惘鬱悶的情感。第二句抒寫詩人內心的感受,似乎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銷魂”二字,彷彿詩人陶醉於劍門道上的奇山異水之中,實質上這是詩人“以樂寫哀”,以樂襯悲的手法。因為此時此地的詩人,正是從鐵馬馳騁的漢中前線被迫撤退下來的,國家興亡民生疾苦,何嘗一日忘懷?眼前風景愈奇,愈可欣賞,愈能反襯出詩人內心的隱痛。這首詩對於心懷報國壯志而不得施展抱負的陸游來說,“遠遊”“銷魂”云云只是詩人自作曠達的心理反映。“此身合是詩人未?”是詩的旨意所在,也是詩眼所在。詩人自我設問,是幽默的自嘲,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難言的隱痛,這是詩人借酒澆愁的根由。古代詩人們往往有騎驢遠遊賦詩的雅興,如李白騎驢過華陰縣賦詩,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李賀騎毛驢背錦囊外遊尋詩,鄭棨說“詩思在驢子上。”驢子成了詩人們特有的坐騎,這些都給了詩人們以豐富的聯想,引起詩人們內心強烈的共鳴。陸游自然而然地由眼前的情境,物境,由古代詩人們騎驢遠遊賦詩聯想到自己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大概命運已註定了自己只能作一個騎驢遠遊、登山賦詩的騷人吧?這正是近代文論家梁啟超所深刻揭示的:“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豈不悲哉! 這四句詩,詩人抓住“衣上征塵雜酒痕”這個細節,從小處著筆,生髮開去,“遠遊無處不銷魂”之句,以樂寫哀,以樂襯悲,曲折深情地表達了詩人因受投降派的打擊,報國壯志不得施展的內心隱痛和悲憤之情,寓悲慨於幽默的自嘲之中,情思悽婉,意蘊深邃。
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賞析:細處著筆 意蘊深邃——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這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冬入蜀途中寫下的一首詩。 1166年,抗戰派名將張浚舉兵北伐中原,首戰失利。陸游因極力主張抗金,被投降派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職回到了山陰故居(今浙江紹興)。詩人在鏡湖旁一閒居就是五年,但內心一直不能平靜。 他雖然閒居故里,但始終不忘軍國大事,屢屢上書求職,最後才得到一個夔州通判小官,任滿以後,詩人受到川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在幕府中襄理軍務。在此期間,詩人戎裝鐵馬馳騁在當時的國防邊線南鄭(漢中地)一帶,大展雄風,他向王炎提出了許多進取中原的策略,但都被苟安求和的南宋統治集團拒絕。王炎被調離職務。1175年,陸游到成都府任范成大的參議官。這年初冬的一天,細雨濛濛,詩人騎著毛驢,懷著鬱悶的心情,由陝入蜀,在劍門道中寫下了這首七絕。詩人擷取最容易被人忽視的生活細節,將其編織成一幅形象鮮明、意蘊深邃,耐人尋味的畫面。“衣上征塵雜酒痕”,詩人風塵僕僕而來,劍門,在大劍山與小劍山之間,一條三十里長的奇險棧道,懸崖峭壁,重巒疊嶂,峰迴路轉,古松倒掛,道路十分艱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詩人一路上也不知喝了多少酒,他塵埃滿面,衣上酒漬斑斑,從衣服上的塵埃、酒漬這個細節,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疲憊抑鬱的面容,領略到詩人因失意而悵惘鬱悶的情感。第二句抒寫詩人內心的感受,似乎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銷魂”二字,彷彿詩人陶醉於劍門道上的奇山異水之中,實質上這是詩人“以樂寫哀”,以樂襯悲的手法。因為此時此地的詩人,正是從鐵馬馳騁的漢中前線被迫撤退下來的,國家興亡民生疾苦,何嘗一日忘懷?眼前風景愈奇,愈可欣賞,愈能反襯出詩人內心的隱痛。這首詩對於心懷報國壯志而不得施展抱負的陸游來說,“遠遊”“銷魂”云云只是詩人自作曠達的心理反映。“此身合是詩人未?”是詩的旨意所在,也是詩眼所在。詩人自我設問,是幽默的自嘲,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難言的隱痛,這是詩人借酒澆愁的根由。古代詩人們往往有騎驢遠遊賦詩的雅興,如李白騎驢過華陰縣賦詩,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李賀騎毛驢背錦囊外遊尋詩,鄭棨說“詩思在驢子上。”驢子成了詩人們特有的坐騎,這些都給了詩人們以豐富的聯想,引起詩人們內心強烈的共鳴。陸游自然而然地由眼前的情境,物境,由古代詩人們騎驢遠遊賦詩聯想到自己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大概命運已註定了自己只能作一個騎驢遠遊、登山賦詩的騷人吧?這正是近代文論家梁啟超所深刻揭示的:“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豈不悲哉! 這四句詩,詩人抓住“衣上征塵雜酒痕”這個細節,從小處著筆,生髮開去,“遠遊無處不銷魂”之句,以樂寫哀,以樂襯悲,曲折深情地表達了詩人因受投降派的打擊,報國壯志不得施展的內心隱痛和悲憤之情,寓悲慨於幽默的自嘲之中,情思悽婉,意蘊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