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當孩子總說害怕死亡的時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經歷了什麼或看到了什麼讓孩子感覺死亡可怕的事情。再根據事實去告訴孩子,生命的過程與結果。
很多人害怕談及死亡,但死亡教育也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教育。也許孩子無法明白生命的真諦,但能看到死亡的結果。以前看過盧丹丹老師寫的一篇文章《順其自然的死亡教育》,裡面講述的就是有關死亡教育的話題。大概內容是:一天丹丹老師帶孩子經過停車場的時候,發現一隻死了的小鳥,下意識的想拉著孩子離開,生怕嚇到孩子。孩子卻好奇地問小鳥不是在睡覺?還是是死了?它是怎麼死的呀?然後就是媽媽讓孩子自己觀察,孩子看了後告訴媽媽幾種可能的原因:翅膀斷了摔死了,可能觸電了,可能是被貓咬死了……
當第二天看到小鳥還躺在那裡的時候,孩子問媽媽“小鳥有爸媽嗎?爸媽會不會到處找它?會不會很著急?它會一直躺在那裡嗎?下雨了怎麼辦?人死後,動物死後去了哪裡?它們會像種子一樣發芽嗎?”然後媽媽告訴孩子:“去了大自然,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比如樹葉落在泥土裡,成了泥土,小鳥也是如此。會有新的生命出來,你看枝頭上又有一群小鳥在唱歌,它們是新的生命。”孩子說:“人也是這樣吧,弟弟在你肚子裡面長大,出來就是新的生命來臨了。對嗎?”“是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大自然中,太陽昇起走落下,但是永遠不會消失。”
第三天小鳥還在,孩子覺得它真的死了,他看到小鳥好像變小了,就告訴媽媽:“要不我們給小鳥辦一個葬禮吧?就像湯米爺爺那樣,躺在棺材裡,然後葬在地底下。”最後媽媽與孩子一起動手,把小鳥裝在盒子裡,孩子還把自己的一些小玩具,比如手電筒、塗色卡片、巧克力、一張小鳥圖片等東西跟小鳥葬在一起,說小鳥怕黑時可以開啟手電筒,無聊時可以玩塗色,餓了可以吃巧克力,看到圖片會覺得有人在愛它,會給它力量與勇氣……”最後還在小鳥的墓碑上畫上了天空、白雲、飛翔的小鳥,小鳥的頭上還帶著花環……就如同小鳥從來沒有離開過。
當孩子明白死亡的意義後,在以後面對時,再談論起來,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長鶯飛那麼自然,那麼和諧,也就不會再害怕了。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當孩子總說害怕死亡的時候,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經歷了什麼或看到了什麼讓孩子感覺死亡可怕的事情。再根據事實去告訴孩子,生命的過程與結果。
很多人害怕談及死亡,但死亡教育也是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教育。也許孩子無法明白生命的真諦,但能看到死亡的結果。以前看過盧丹丹老師寫的一篇文章《順其自然的死亡教育》,裡面講述的就是有關死亡教育的話題。大概內容是:一天丹丹老師帶孩子經過停車場的時候,發現一隻死了的小鳥,下意識的想拉著孩子離開,生怕嚇到孩子。孩子卻好奇地問小鳥不是在睡覺?還是是死了?它是怎麼死的呀?然後就是媽媽讓孩子自己觀察,孩子看了後告訴媽媽幾種可能的原因:翅膀斷了摔死了,可能觸電了,可能是被貓咬死了……
當第二天看到小鳥還躺在那裡的時候,孩子問媽媽“小鳥有爸媽嗎?爸媽會不會到處找它?會不會很著急?它會一直躺在那裡嗎?下雨了怎麼辦?人死後,動物死後去了哪裡?它們會像種子一樣發芽嗎?”然後媽媽告訴孩子:“去了大自然,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比如樹葉落在泥土裡,成了泥土,小鳥也是如此。會有新的生命出來,你看枝頭上又有一群小鳥在唱歌,它們是新的生命。”孩子說:“人也是這樣吧,弟弟在你肚子裡面長大,出來就是新的生命來臨了。對嗎?”“是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大自然中,太陽昇起走落下,但是永遠不會消失。”
第三天小鳥還在,孩子覺得它真的死了,他看到小鳥好像變小了,就告訴媽媽:“要不我們給小鳥辦一個葬禮吧?就像湯米爺爺那樣,躺在棺材裡,然後葬在地底下。”最後媽媽與孩子一起動手,把小鳥裝在盒子裡,孩子還把自己的一些小玩具,比如手電筒、塗色卡片、巧克力、一張小鳥圖片等東西跟小鳥葬在一起,說小鳥怕黑時可以開啟手電筒,無聊時可以玩塗色,餓了可以吃巧克力,看到圖片會覺得有人在愛它,會給它力量與勇氣……”最後還在小鳥的墓碑上畫上了天空、白雲、飛翔的小鳥,小鳥的頭上還帶著花環……就如同小鳥從來沒有離開過。
當孩子明白死亡的意義後,在以後面對時,再談論起來,就如同日升日落、草長鶯飛那麼自然,那麼和諧,也就不會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