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臻貴

    諸葛亮北伐,缺少戰馬但更缺少糧草,有戰馬無糧草仍然會慘敗!

    蜀國有三大精銳最著名,即白耳兵、藤甲兵和無當飛軍皆步兵,加之蜀漢運送糧草使用“木牛流馬”,後世遂稱蜀漢缺少騎兵與戰馬,蜀漢戰馬數量不及曹魏毫無爭議,但戰馬對蜀漢意義確實有限,蜀漢山高水險騎兵難以施展,步兵隨時可以徵召但騎兵需長期馴養,成本遠非蜀漢所能承擔。

    蜀漢北伐戰略是奪取西涼,屯田囤積糧草再進兵關中,世人皆言諸葛亮以劣勢兵力與曹魏耗國力,絕對是低估諸葛亮的智慧與戰略,涼州填補蜀漢戰馬的缺口,當地羌族也願意被蜀漢驅使,然而忠誠度偏低諸葛亮不敢用,且注意三國時期馬鐙和馬鞍尚未成型,士兵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成為騎兵。

    騎兵機動力強能夠實現長途奔襲,但關中幅員遼闊而長安城高池深,騎兵可野戰可圍殲戰唯獨不擅長攻城,只要曹魏提前發覺堅守不出騎兵毫無辦法,眾所周知蜀漢後勤糧草供應困難,戰爭狀態下人吃馬嚼是平時數倍,若曹魏以騎兵襲擾蜀漢運輸線,蜀漢士氣削弱慘敗收場是可預料到的結局。

    綜述:諸葛亮北伐時奪取涼州,是鞏固後防、訓練騎兵、囤積糧草,三項兼得的明智之舉,屆時依託涼州地勢和資源,蜀漢可實現對關中地區的戰略合圍,蜀漢諸葛亮從不缺少戰馬,而是缺少駕馭戰馬的騎手及馴養戰馬所需要的鉅額糧草,否則20萬匹戰馬只能徒耗國力,根本無法投入到戰場發揮優勢。

    推薦相關閱讀:騎兵,如何從輔助的“雞肋”,成為冷兵器時代最強?

  • 2 # 閒來聊聊歷史

    蜀國不缺馬,給20萬不解決問題。

    論騎兵,蜀漢的條件比東吳好一點,蜀漢本土產的蜀馬,屬於中國西南馬種,體型不大,主要用於馱運,但也有一些健壯的蜀馬可用於騎兵。《三國志•孫權傳》載,蜀漢鄧芝出使東吳,“致馬二百匹”。蜀漢一次就送給東吳二百匹馬,可見當時蜀漢的馬匹數量非常充足。《華陽國志•後賢志》載,蜀漢李密 出使東吳,孫權問蜀馬有多少,李密對曰:“官用有餘,民間自足。”也表明蜀漢馬匹產量較大,而且供應穩定。

    敵眾我寡,魏國國力遠勝於蜀漢,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動進攻強者,難以取勝。.

    一、人口對比

    根據記載,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戶口為二十萬戶,約九十萬人。蜀亡時(263年)共有1082000人,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而魏國呢?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是蜀華人口的四倍。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決定了兵源多少,而兵力對戰爭勝負有重要影響。

    二、領地對比

    魏國佔據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多為平原地區,城池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蜀國只佔有益州和南中地區,且大多是山地,很多都是不毛之地,只有四川盆地較為肥沃,城池少,距離遠。蜀地只能作為守成之地,行軍不便,後勤很難補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走出藍水河》的導演是誰?在那一年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