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瑋

    “英國病”是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經濟的持續衰退,但英國的衰退並非始於戰後,而是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世紀最後30年是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美國和德國這兩個資本主義後起之秀的經濟發展,如發育期的青年茁壯成長,而英國的經濟發展,卻如步履蹣跚的老人。英國的工業總產量在19世紀80年代被美國超過,在20世紀初被德國超過。1870至1913年,美國的對外貿易增加了160%,德國的對外貿易增加了180%,而英國只增加了89%。同時期,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22%下降到15%。英國農業也急劇衰落。

    一戰以後,英國被美國全面趕超,不僅從盤踞了250年的海運壟斷地位上跌落下來,而且從一戰前美國的債權國,變成了美國的債務國。到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的經濟實力已遠超英國。1928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佔資本主義世界的47%,將近一半,而英國僅佔10%。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被紐約取代。在20世紀20年代,經濟危機兩度襲擊英國。1931年,英國在歷史上首次出現了1.04億英鎊的國際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實行英鎊貶值。放棄金本位制是英國經濟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病”的說法開始流行。至70年代,世界輿論開始將英國稱為“歐洲病夫”。“英國病”的症狀可概括為幾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緩慢,增長速度在戰後居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倒數第一位。第二,產業結構老化,產業比重失調,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三,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低落,至1980年降到第26位,被認為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窮親戚”。

    1979年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併蟬聯三屆,成為19世紀末索爾茲伯裡勳爵後,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她上臺後即大刀闊斧地進行被稱為“撒切爾主義”的改革,使英國經濟開始止跌企穩回升。撒切爾夫人在位期間創造的業績,被稱為“撒切爾奇蹟”。“英國病”開始“痊癒”。

  • 2 # 胡哲

    英國病(The British disease)指的是英國在二戰後經濟滯漲的幾十年,這一時期英國經濟發展緩慢、“世界工廠”地位動搖,衰退狀態一直持續到撒切爾夫人的經濟改革才有所好轉。其背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英國在二戰後民生凋敝、生產率極低,多年殖民擴張給國內經濟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而政府一直奉行凱恩斯主義,即認為經濟衰敗是由於需求減少,要想復甦應該採取擴充套件性經濟政策,靠增加需求才能穩定增長。這種把社會經濟活動過度簡化為供求關係平衡的理論確實有一定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就業領域。但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往往是複雜的,這一理論不是足以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政府對凱恩斯主義的過度依賴導致了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忽略。 其次,英國的工業化開始較早,城市化程序也早,這一人口從鄉村湧向城市的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還帶來產業結構失調、城市犯罪率高的問題,這也屬於“英國病”的症狀之一。最後一點就是,這一時期英國國民當中,尤其是年輕人當中,瀰漫著一種嚴重的民族懷疑情緒,普遍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感到悲觀,對個人前途感到渺茫,其實就是一種由於經濟不穩定帶來的社會心理失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寧有哪些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