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錯。
綠樹成蔭也作綠樹成陰
現漢中的變化
舊版《現漢》只收“綠陰”“樹陰”“樹陰涼兒”“林陰道”而不收“綠蔭”“樹蔭”“樹蔭涼兒”“林蔭道”。其根據是 l985 年 12 月公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的規定:“蔭”統讀 yīn,“樹蔭”“林蔭道”等應寫作“樹陰”“林陰道”等。這一規定不僅對“蔭”的讀音和義項作了調整,而且還涉及詞形的改動。據此,“綠蔭”“樹蔭”“樹蔭涼兒”“林蔭道”“綠樹成蔭”等詞語中的“蔭”應一律改為“陰”。而新版《現漢》卻與之相反,全面恢復了“蔭”字在“樹蔭”一義上的傳統用法:不僅增收了“綠蔭”“樹蔭”“樹蔭涼兒”“林蔭道” 4 個詞條,而且將其作為推薦詞形;同時將《現漢》第 4 版的“蔭”字頭釋義中的“樹陰:綠樹成蔭”,迴歸為第 3 版釋義中的“樹蔭:綠樹成蔭”。
應該是“綠樹成陰”,引一段文字說明。
“綠樹成陰花滿天”——“陰”還是“蔭”?李鼎上海中醫藥大學
為了迎接我校建校五十週年,裘老最近發表了兩首親筆書寫的七言絕詩。一首以“綠樹成陰花滿天”結句,寫出五十年來我校欣欣向榮的建設新貌;另一首以“猶想中華後起才”結句,寫出老前輩對新一代的殷切期望。關於詩作內容已有同志寫成專文介紹,我在這裡想談的,只是“綠樹成陰”的陰字的用法問題。
“綠樹成陰”又可簡化為“綠陰”。裘老另一首詩有“綠陰如酒醉詩人”。有位老同志曾用書法給他寫成條幅,把“陰”字寫成“蔭”。裘老看了,把它收藏起來,既不張掛,也不用來影印出版,就因為是“陰”字多了個草頭,原來這兩個字是不能混用的。
向陽稱“陽”,背陽稱“陰”,這一方位概念歷來都分得很清楚。樹陰,自然就是指樹木遮住Sunny而形成的陰影處。把樹陰寫得最為形象的一句詞是:“午陰嘉樹清圓。”中午Sunny直射,大樹底下形成一圓圈的陰影,這裡是很涼爽的,俗稱“涼陰”或“陰頭”。綠樹成陰,表明樹木的枝繁葉茂,這是夏天的景象。唐詩中有“綠樹陰濃夏日長”、“陰陰夏木囀黃鸝”、“綠陰冉冉遍天涯”等,都是正確地使用“陰”字。
“陰”字加上草頭的“蔭”字,本來只讀去聲,與讀陰平的“陰”字有平仄聲之分,因此在詩詞中讀音含糊不得。“蔭”字從“陰”字分化出來,加上草頭,原意指青草覆蓋地面起庇廕作用。《左傳》有句話:“若去枝葉,則本根無所庇廕矣。”早期只用“陰”字。《詩經•大雅》有句詩:“既之陰女,反予來赫。”改用後起的字可寫成:“既之蔭汝,反予來赫。”意思是:我既然這樣庇護你,你反而來威嚇我。
最能說明“蔭”字的原義的,是清末大學者俞樾(字蔭甫)這對名字,合起來就是“樾蔭”二字。原出處《淮南子•人間訓》:“武王蔭暍人於樾下……”(高誘注:“樾下,眾樹之虛也。”)意指周武王將中暑的人移放到路旁大樹間枝葉交疊如蓋的涼陰下。後來將路旁的行道樹稱“道樾”,將大樹下的陰涼處稱“樾蔭”,字讀去聲。王安石詩“客坐苔紋滑,僧眠樾蔭清”就是這麼用的。陶淵明詩句“桑竹垂餘蔭”、蘇東坡詩句“長松得高蔭”等,都是著眼於枝葉庇廕的意思。詩詞中就是沒有將“蔭”字讀成平聲。
都不錯。
綠樹成蔭也作綠樹成陰
現漢中的變化
舊版《現漢》只收“綠陰”“樹陰”“樹陰涼兒”“林陰道”而不收“綠蔭”“樹蔭”“樹蔭涼兒”“林蔭道”。其根據是 l985 年 12 月公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的規定:“蔭”統讀 yīn,“樹蔭”“林蔭道”等應寫作“樹陰”“林陰道”等。這一規定不僅對“蔭”的讀音和義項作了調整,而且還涉及詞形的改動。據此,“綠蔭”“樹蔭”“樹蔭涼兒”“林蔭道”“綠樹成蔭”等詞語中的“蔭”應一律改為“陰”。而新版《現漢》卻與之相反,全面恢復了“蔭”字在“樹蔭”一義上的傳統用法:不僅增收了“綠蔭”“樹蔭”“樹蔭涼兒”“林蔭道” 4 個詞條,而且將其作為推薦詞形;同時將《現漢》第 4 版的“蔭”字頭釋義中的“樹陰:綠樹成蔭”,迴歸為第 3 版釋義中的“樹蔭:綠樹成蔭”。
應該是“綠樹成陰”,引一段文字說明。
“綠樹成陰花滿天”——“陰”還是“蔭”?李鼎上海中醫藥大學
為了迎接我校建校五十週年,裘老最近發表了兩首親筆書寫的七言絕詩。一首以“綠樹成陰花滿天”結句,寫出五十年來我校欣欣向榮的建設新貌;另一首以“猶想中華後起才”結句,寫出老前輩對新一代的殷切期望。關於詩作內容已有同志寫成專文介紹,我在這裡想談的,只是“綠樹成陰”的陰字的用法問題。
“綠樹成陰”又可簡化為“綠陰”。裘老另一首詩有“綠陰如酒醉詩人”。有位老同志曾用書法給他寫成條幅,把“陰”字寫成“蔭”。裘老看了,把它收藏起來,既不張掛,也不用來影印出版,就因為是“陰”字多了個草頭,原來這兩個字是不能混用的。
向陽稱“陽”,背陽稱“陰”,這一方位概念歷來都分得很清楚。樹陰,自然就是指樹木遮住Sunny而形成的陰影處。把樹陰寫得最為形象的一句詞是:“午陰嘉樹清圓。”中午Sunny直射,大樹底下形成一圓圈的陰影,這裡是很涼爽的,俗稱“涼陰”或“陰頭”。綠樹成陰,表明樹木的枝繁葉茂,這是夏天的景象。唐詩中有“綠樹陰濃夏日長”、“陰陰夏木囀黃鸝”、“綠陰冉冉遍天涯”等,都是正確地使用“陰”字。
“陰”字加上草頭的“蔭”字,本來只讀去聲,與讀陰平的“陰”字有平仄聲之分,因此在詩詞中讀音含糊不得。“蔭”字從“陰”字分化出來,加上草頭,原意指青草覆蓋地面起庇廕作用。《左傳》有句話:“若去枝葉,則本根無所庇廕矣。”早期只用“陰”字。《詩經•大雅》有句詩:“既之陰女,反予來赫。”改用後起的字可寫成:“既之蔭汝,反予來赫。”意思是:我既然這樣庇護你,你反而來威嚇我。
最能說明“蔭”字的原義的,是清末大學者俞樾(字蔭甫)這對名字,合起來就是“樾蔭”二字。原出處《淮南子•人間訓》:“武王蔭暍人於樾下……”(高誘注:“樾下,眾樹之虛也。”)意指周武王將中暑的人移放到路旁大樹間枝葉交疊如蓋的涼陰下。後來將路旁的行道樹稱“道樾”,將大樹下的陰涼處稱“樾蔭”,字讀去聲。王安石詩“客坐苔紋滑,僧眠樾蔭清”就是這麼用的。陶淵明詩句“桑竹垂餘蔭”、蘇東坡詩句“長松得高蔭”等,都是著眼於枝葉庇廕的意思。詩詞中就是沒有將“蔭”字讀成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