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盧先生的小公舉

    蜀道難1、段落層次:第一段寫蜀道之高峻及蜀道來歷,即一嘆蜀道之高。第二段借“問君”引出旅愁,把讀音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山高水急的境界,此即二嘆蜀道之險。第三段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是蜀之門戶,形勢險要,多發叛亂,即三嘆蜀中戰禍之烈。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戰禍之烈2、文章主旨:這首詩以豐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膽的誇張,以詩人熾熱奔放的感情描寫了蜀道之高之險,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並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這首詩主旨說法頗多。教材參考書說,從最後一段看,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寫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詩鑑賞詞典》說“關於本篇,前人又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我以為作品的主旨並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來的意圖,因為作品一旦產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為轉移的客觀,只要從作品實際出發,也可以發掘其客觀性的主旨。本詩也應如此。根據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時代特點,我認為蜀道難的主旨可以理解為:Explorer的禮讚和悲歌;表現著懷才不遇者的憤懣與痛苦。在作首先是用超時空的視覺從歷史、地理、傳說的角度極寫蜀道的高聳險峻;接著則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見所聞,極寫蜀道的陰森恐怖;最後又用歷盡滄桑者的口吻敘述著憑依險峻獨霸一方的故事,極言爭戰蜀道的慘烈悲壯。在第一段中,詩作用五丁開山的傳說,交代蜀道的來歷。這個傳說的引用,凸現了五壯士開路Explorer的形象,表現了人類勇於開拓自己生存空間的探險精神。第二段第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和最後一句“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都是反詰句,表達的似乎只是規勸之意。可是換個角度,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Explorer形象。第三段狀寫了爭戰的慘烈,敘述口吻中,我們不難想見一個歷盡險峻從失敗中走過來的Explorer,“側身西望長諮嗟”的情狀。從詩作的實際情況看,第一段飽和了詩作主人公對Explorer的禮讚,而在最後一段固然也很明顯的表露其探險失敗的傷痛。而第二段中詩作主人公的前後兩個反詰句,既表現了對Explorer的不解甚至規勸,也表達出對探險的讚歎。這種矛盾,我們可以從詩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釋。詩人一生兩度進京為官,兩度探險漫遊;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響,懷有濟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負;更受道家浸染,崇尚個性解放,不滿世俗束縛。此外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愛其軀”,“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但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又始終在追求。在這過程中,理想、追求與現實的矛盾、衝突就自然會在詩歌表現出來。<BR>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開山的五丁作為Explorer形象體現了詩人的理想,而那個知難而進的“來者”之“君”更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整首詩就是一曲對Explorer(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的禮讚和悲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紅油豆瓣醬怎麼做麻辣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