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是: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文章”,朱熹註釋“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所謂文章並不是目前寫作文章的意思,而是仁德的品性外在的表現。包括的言行舉止方方面面,也就是威儀。
“性”,朱熹的註釋是“性者,人所受之天理”,《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所謂之“性”應該與之相同。目前多解釋為人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性,但是好象並不能完全涵蓋其意義。
“天道”,朱熹的註釋是“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這裡所說的“天道”應該就是孔子說過的形而上者之謂道,也就是天理。《中庸》開篇第二句“率性之謂道”,也是指的這個“天道”吧。
本章的譯文是,子貢說:“夫子關於詩、書、禮、樂等威儀文辭方面的知識,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並學習,但是老師教授人的本性和天道的理論,我們真是很難聽到啊!”
至於為什麼會有“不可得而聞也”的情況,朱熹在《論語集註》中是這樣解釋的,“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至於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聖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嘆其美也。”夫子之文章,也就是夫子的仁德的外在表現,威儀文辭等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都能看到、聽到、體會到。但是關於人的本性和天道的理論,由於過於高深,孔子很少講,修為不夠,講了也是白講,也就是說孔子的教學是循序漸進的。子貢的學識水平,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從老師處第一次聽到關於人性和天道知識的講解,“嘆其美”,故有了本章的感嘆。
從本章子貢的感慨中可以體會到兩方面內容,一是不論學習還是教學都要循序漸進,學生的資質各有不同,應該因材施教;二是形而上的理論知識,必須要理論結合實際,讓求學者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去體會、領悟,也許才是更好的教學方法。
回覆列表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評述】
【評述】
幾千年來讀《論語》、《孫子兵法》、《二十四史》的人很多,有的人讀著讀著可以做宰相,有的人讀著讀著可以征戰沙場,有的人讀著讀著卻還是一事無成。這是為何?
原因只有一個——只聞其言,不知其意。
子貢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就說這個意思。
可見,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不知其意。
舉個淺顯的例子就清楚了,有誰見過科學家不懂數學、物理、化學的?
可見讀書是有用的。讀書之所以沒用,只在於是否真懂?
科學家是如此,管理、營銷、會計等等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讀書不能只聞其言,不知其意。
就拿管理來說,我們常說要勤奮,但是你是否想過所謂的上班時間、績效考核等等就是勤奮(道德)。
試問,如果勤奮離開了上班時間,如何判斷一個人勤奮?
是以,懂得要勤奮沒用錯,但是除了知道勤奮,還應該知道上班時間、績效考核等等。
如果不懂的這些,所謂的勤奮,就無法落地。無法落地,怎麼可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