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符號媒介型別來劃分,藝術可以分為四種類型: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而文學使用的符號媒介是語言,以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因而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語言藝術與其它藝術類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個基本特徵便是文學形象塑造(感知)的間接性,這也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特徵。文學形象由語言塑造,而語言並不像其它自然符號,如色彩、線條、聲音那樣可以讓人接受起來更容易、更直接。因為語言是一種人工符號,它是人們為了便於交流而產生的約定俗成的符號,所以當文學呈現在讀者眼前時,只是一連串字元,只有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語言意義的瞭解,並對所看到的字元進行解讀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表達的意義。語言藝術塑造形象的間接性也體現為文學的意象性(也叫心象性)。意象不同於客觀現象,“它是由語言文字的涵義構成的,又是被讀者的內心體驗到的,它融合了主體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想象力等。”1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由於文學形象只存在於主體意識之中,不同的內心體驗造就了不同的文學形象,而不像其它的藝術形象那樣及存在於主體心中,也存在於客觀世界中,比如美術中描繪一幅鄉村田野風景圖,即使我們可以想象作品中所表現的寧靜樸素的主題,但它必然要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之上,也即我們肉眼直觀到的畫面---鄉村田野。文學形象的間接性、意象性也意味著模糊性。文學的語言不像其它藝術形式所用的自然符號那樣可以比較精確地塑造藝術形象。語言具有抽象性,這必然造成文學的模糊性。比如《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寫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所表現的客觀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顯得抽象模糊。但是在這種模糊性中,讀者可以感受到生動鮮明的文學形象,所以文學形象的模糊性並不代表它不具體,相反更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豐富飽滿。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是它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它能表現思想感情的複雜性和微妙性。這一特徵是由於語言“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廣泛領域,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適性。”2因而它比其它符號媒介如聲音、色彩、線條更具表現力,利用語言既可以敘事,又可以表情。而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第三個特徵則是它的自由性,這是由於“文學形像塑造的間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創造自由的藝術時空”3。綜合以上三個基本特徵,我認為文學形象塑造的間接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這點我在上文已提過,這裡做一個簡要陳述。正是由於文學形象塑造是間接的,才導致了它的意象性、模糊性、自由性和強大表現力。試想,如果不是因為文學是由語言組成的藝術形式,而語言又是一種抽象符號,需要人的想象力來創造藝術形象,又何來文學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呢?再者,由於語言文字這種抽象間接的媒介方式給作者和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才有了文學巨大的表現力和自由性。如果換成一塊畫布、幾種顏色,或者一群演員、一個舞臺這些直觀的表現方式,那它的表現空間將大大縮小,這也正是體現了文學間接性作為這三個特徵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有力支撐。以《水滸傳》為例,作者用語言文字將108將刻畫得栩栩如生,不僅人物形象,而且在時間空間上都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所能表現的範圍。這就是文學的間接性帶來的巨大效果。
如果以符號媒介型別來劃分,藝術可以分為四種類型: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而文學使用的符號媒介是語言,以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因而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語言藝術與其它藝術類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個基本特徵便是文學形象塑造(感知)的間接性,這也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特徵。文學形象由語言塑造,而語言並不像其它自然符號,如色彩、線條、聲音那樣可以讓人接受起來更容易、更直接。因為語言是一種人工符號,它是人們為了便於交流而產生的約定俗成的符號,所以當文學呈現在讀者眼前時,只是一連串字元,只有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語言意義的瞭解,並對所看到的字元進行解讀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表達的意義。語言藝術塑造形象的間接性也體現為文學的意象性(也叫心象性)。意象不同於客觀現象,“它是由語言文字的涵義構成的,又是被讀者的內心體驗到的,它融合了主體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想象力等。”1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是由於文學形象只存在於主體意識之中,不同的內心體驗造就了不同的文學形象,而不像其它的藝術形象那樣及存在於主體心中,也存在於客觀世界中,比如美術中描繪一幅鄉村田野風景圖,即使我們可以想象作品中所表現的寧靜樸素的主題,但它必然要建立在客觀世界的基礎之上,也即我們肉眼直觀到的畫面---鄉村田野。文學形象的間接性、意象性也意味著模糊性。文學的語言不像其它藝術形式所用的自然符號那樣可以比較精確地塑造藝術形象。語言具有抽象性,這必然造成文學的模糊性。比如《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寫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所表現的客觀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顯得抽象模糊。但是在這種模糊性中,讀者可以感受到生動鮮明的文學形象,所以文學形象的模糊性並不代表它不具體,相反更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豐富飽滿。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是它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它能表現思想感情的複雜性和微妙性。這一特徵是由於語言“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廣泛領域,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適性。”2因而它比其它符號媒介如聲音、色彩、線條更具表現力,利用語言既可以敘事,又可以表情。而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第三個特徵則是它的自由性,這是由於“文學形像塑造的間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創造自由的藝術時空”3。綜合以上三個基本特徵,我認為文學形象塑造的間接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這點我在上文已提過,這裡做一個簡要陳述。正是由於文學形象塑造是間接的,才導致了它的意象性、模糊性、自由性和強大表現力。試想,如果不是因為文學是由語言組成的藝術形式,而語言又是一種抽象符號,需要人的想象力來創造藝術形象,又何來文學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呢?再者,由於語言文字這種抽象間接的媒介方式給作者和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才有了文學巨大的表現力和自由性。如果換成一塊畫布、幾種顏色,或者一群演員、一個舞臺這些直觀的表現方式,那它的表現空間將大大縮小,這也正是體現了文學間接性作為這三個特徵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有力支撐。以《水滸傳》為例,作者用語言文字將108將刻畫得栩栩如生,不僅人物形象,而且在時間空間上都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所能表現的範圍。這就是文學的間接性帶來的巨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