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詩意是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牧笛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草地裡休息了。
《舟過安仁》的意思是一隻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清平樂 村居》的意思是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一、牧童
呂岩 唐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重點: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鋪:鋪開。
3、橫野:遼闊的原野。
4、弄:逗弄,玩弄。
5、飽飯:吃飽了飯。
6、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7、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二、舟過安仁
楊萬里 宋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重點:1、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2、棹:船槳。
3、怪生:怪不得。
4、使風: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帆,讓風來幫忙,促使漁船向前行駛。
三、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重點:1、茅簷:茅屋的屋簷。
2、吳音:吳地的方言。
3、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4、翁媼:老翁、老婦。
5、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6、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7、亡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8、臥:趴。
擴充套件資料
《牧童》作品賞析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裡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牧童》的詩意是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牧笛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草地裡休息了。
《舟過安仁》的意思是一隻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清平樂 村居》的意思是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一、牧童
呂岩 唐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重點: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鋪:鋪開。
3、橫野:遼闊的原野。
4、弄:逗弄,玩弄。
5、飽飯:吃飽了飯。
6、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擋雨。
7、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二、舟過安仁
楊萬里 宋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重點:1、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2、棹:船槳。
3、怪生:怪不得。
4、使風: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帆,讓風來幫忙,促使漁船向前行駛。
三、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重點:1、茅簷:茅屋的屋簷。
2、吳音:吳地的方言。
3、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4、翁媼:老翁、老婦。
5、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6、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7、亡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8、臥:趴。
擴充套件資料
《牧童》作品賞析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裡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