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後的次年寫下的。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讚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敘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首先來看一下本詩的大意。我這個人從小就不喜歡而且沒有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本領。我向往那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和寧靜純樸的田園生活。但自己卻糊里糊塗不幸地“誤落”入汙濁而又拘束的官場,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著太多的懊悔與感慨。我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重獲自由。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間,在南野過著農耕生活,堅守著自己的節操剛直不阿。住宅周圍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安寧靜謐,嫻靜優美,清新喜人,這一切是那樣的自由與美好,誰又能體味我那擺脫“樊籠”、“塵網”之後如釋重負的輕鬆與歡欣呢!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我的門庭裡沒有塵世間的瑣事,嫻靜的屋子裡,我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靜謐的時光。這次我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再來看一下本詩的結構。這首詩可以分兩部分。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從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響,他不僅像一般計程車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這也就使他身上擁有出仕與歸隱的矛盾。魯迅先生也說過:“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在他做官的日子裡,各種權力的爭奪,一切卑汙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這一切都違背了他的做人準則。所以說,他選擇歸隱,著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詩詞中 “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這就充分的表現了他已經厭倦了仕途生活,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渴望逃脫官場這個大“樊籠”。詩的第二部分主要寫居室之樂,“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二句,由繪景轉入敘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閒自在,一旦沖決羅網、迴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這讓我們感到有一種烏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閒。也讓我們明白了詩人是天真純樸,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他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貧困,沒有鬥爭與矛盾,清閒自由,無拘無束的理想境地。“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後的次年寫下的。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讚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敘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首先來看一下本詩的大意。我這個人從小就不喜歡而且沒有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本領。我向往那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和寧靜純樸的田園生活。但自己卻糊里糊塗不幸地“誤落”入汙濁而又拘束的官場,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著太多的懊悔與感慨。我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重獲自由。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間,在南野過著農耕生活,堅守著自己的節操剛直不阿。住宅周圍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安寧靜謐,嫻靜優美,清新喜人,這一切是那樣的自由與美好,誰又能體味我那擺脫“樊籠”、“塵網”之後如釋重負的輕鬆與歡欣呢!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我的門庭裡沒有塵世間的瑣事,嫻靜的屋子裡,我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靜謐的時光。這次我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再來看一下本詩的結構。這首詩可以分兩部分。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從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響,他不僅像一般計程車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這也就使他身上擁有出仕與歸隱的矛盾。魯迅先生也說過:“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在他做官的日子裡,各種權力的爭奪,一切卑汙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這一切都違背了他的做人準則。所以說,他選擇歸隱,著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詩詞中 “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這就充分的表現了他已經厭倦了仕途生活,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渴望逃脫官場這個大“樊籠”。詩的第二部分主要寫居室之樂,“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二句,由繪景轉入敘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閒自在,一旦沖決羅網、迴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這讓我們感到有一種烏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閒。也讓我們明白了詩人是天真純樸,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他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貧困,沒有鬥爭與矛盾,清閒自由,無拘無束的理想境地。“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