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海聽濤0986

    沒有同等化。生活中喝茶是一種需要。就像有人信什麼,定時禮拜一個意思。可茶藝就不是需要了,是一種儀式。比如信什麼的,參加活動時,就要洗澡更衣,吃飯坐臥說話走路有一定程式了。所以喝茶是日常需要,茶藝則是需要的儀式程式,不是日常。

  • 2 # 彭克榮老虎點茶

    唐•盧仝《七碗茶歌》:一碗吻喉潤,二碗破孤悶。

    吃茶第一需要是品飲。

    吃茶第二需要是解悶,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吃茶聊天。

    第三呢,要寫文章的。

    所以,品飲茶與所謂的“茶藝”無關。

    有人想把這二件事撮和在一起,那是裝逼。

    有人吃口茶湯還搬弄一番那是裝神弄鬼。

  • 3 # 龍井茶痴

    中國茶葉的發展從歷史來說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唐以前,唐宋時期,明清時期到近代,最後是現代茶葉,這和中國歷史的人口文化發展是相對應的,簡單的說,宋以前茶葉是屬於奢侈品,朝廷控制邊境遊牧民族政策的戰略物資,並不像今天這樣常見的生活日常用品,就是到清末民國時期甚至六七十年代,還有高末等說法,什麼是高末,就是高階芽茶碎下來的茶末,以表示對普通茶末的區別,今天來說很常見的茶葉,在過去並非很常見,打個比方吧,農村裡面的地主一年會買幾斤茶葉喝喝,貧下中農肚子都填不飽,茶葉是不敢想吧。

    茶藝就簡單了,喝茶過程中的花式技巧,或沖泡手法或茶具或茶戲,是飲茶過程中的一種享受,過去吃飯還有伴舞呢。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找茶葉的歷史傳承,都把中國古典茶道歸類為四大茶道,貴族茶道禪宗茶道雅士茶道和世俗茶道,看起來是貴族茶道在前,其實從茶葉歷史來看,最早進行研究和將茶葉與文化結合起來的反而是禪宗茶道(禪宗茶道其實有些狹隘,除了寺僧 以外出家的道士也是愛茶的),在古代寺院其實都是富裕的有產階級,有寺產寺田寺山 ,所以中國大多數的名茶都與寺廟有關,而且大多數都朝代都是信仰佛教(就短暫的三武滅佛吧),而唐代尤盛,《西遊記》唐僧取經就是吧,在全民信佛的風氣下,一些與宗教有關的事物走進皇家也是自然的,茶葉也因緣走進了宮闈 ,最早的皇家貢茶由此誕生 ,蒙頂和顧渚是最早的貢茶苑,專門為皇家制做貢茶。

    說起茶的起源,很多人都聽過那句,茶,南方嘉木也,很多人套用南方,結果是越來越南,嶺南甚至雲南都出現了,其實陸羽所在的南指的江南,劍南等當時的南方地區(雲南就省省吧,雲南這個詞元朝才出現,習慣性針對普洱闢謠) ,而歷史上幾次江南地區的開發是由於北方戰亂人口南遷以後才開始繁榮的,隨著南方的經濟繁榮人口增加,茶葉的產量,技法以及品鑑的方式都發生了改變,這就是為什麼製茶技法在明代安徽江蘇出現以松蘿茶為代表的綠茶炒青技法,然後迅速擴散至除雲南安化等極少數今天還在做落後原始黑茶的省區(茶葉加工方法其實是兩大類,黑茶一類沿用落後古法,紅茶紅茶黃茶青茶一類 都是在綠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同時產量增加了,茶葉的消費也開始在全社會流行 ,先是與官府近的讀書人有錢人 再是普通的務工務農老百姓,於是其他的雅士茶道和世俗茶道就出現了。

    現在的飲茶和茶藝相結合是近二三十年改開以後商業化操作, 最早是臺灣的茶商將日本的茶道閹割以後結合中國的特色,將茶藝茶文化與飲茶一個有系統的結合。本來這是好事,提升飲茶品味嘛,錯在臺灣商人的本性將落後工藝過期的普洱吹噓成神茶來忽悠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哪首歌裡有這句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