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GIMI極米

    不請自來,色域這個東西,其實很多人都沒有弄清楚是個怎麼回事?今天我就借這個問題,掰開揉碎了,聊聊色域這個東西。

    在談“哪一類人需要追求色域?”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了解色域為什麼會存在?它到底是個什麼?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光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人眼可見光的波長範圍為380-780nm,人眼感覺到的單色光按波長由長到短的順序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如下圖所示。由於現在技術的瓶頸,目前的顯示裝置還無法完全覆蓋我們的所有可見光色範圍,不同的裝置之間,或者內容生產者就需要一個統一的色彩範圍標準,來規定紅色、藍色、綠色各自應該是什麼樣?讓不同裝置在一個統一的範圍標準內呈現顏色,避免出現較大的色差問題,而色域就是為了這一目的出現的。

    對色域有了基本瞭解,我們再回到“哪一類人需要追求色域?”這個問題來看。很多人可能認為色域這種專業指標,應該只有那些從事專業內容製作生產的人,或者是發燒友才需要吧!我認為非也,色域是解決色差的問題的,而我們看電影追求的沉浸感,其關鍵就是“畫面逼真”,畫面大是為了接近現實中真實大小、清晰是為了接近我們人眼所見物體的細膩感,而如果顏色不準,那麼前面所做的努力都會成為泡影,藍色變成紫色,黃色變成綠色,這樣的色彩很難讓人感覺到畫面逼真。

    舉個例子,當我用一款廣色域螢幕的手機,拍攝出自己滿意的照片後,把照片分享給朋友時,而朋友的手機螢幕是普通色域,此時我朋友看到的照片就會出現色差問題。我想應該不少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這裡面實際上就和色域有關。電影同理,如果電影內容製作環節採用高色域,而你的顯示裝置不支援,那麼你所看到的內容就和導演想表達的色彩有了偏差,所以對於色域追求應該是選購顯示裝置時的基本要素。

    那麼追求色域就是追求色域越大越好嗎?非也,色域可以反映出裝置所能呈現顏色的範圍,所以顏色範圍越大,色彩自然也就越豐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色域的標準有很多,不同標準所標定的範圍也各不相同,所以追求色域並不是單純追求數值上的大。以下圖為例,彩色的“舌形圖”表示的是人眼可見光色範圍,“舌形圖”內的三個三角形分別為三個不同的色域標準,按照從大到小分別為Rec.2020(BT 2020)、DCI P3、Rec.709((BT709)。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是150%的BT.709色域,其和100%的BT2020色域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那麼作為家庭觀影使用,應該如何追求顯示裝置的色域呢?儘管不同色域可以相互轉換實現顯示,但是能顯示並不等同於效果完美,依然會存在過豔、過飽和的情況(PS:取決於於不同系統的色彩管理),所以可以看內容製作者採用的色域標準,和內容生產源頭保持一致。數字電影領域採用的是較新的色彩標準DCI-P3廣色域,大概是1080P高畫質時代,通用的色彩標準Rec.709的1.26倍,在紅色、綠色上的表現更好,從UHD聯盟正式釋出4K標準來看,4K時代也已經明確規定DCI-P3色域需要達到90%以上。也就是說在家用4K觀影裝置的選購上,想要更好的效果,能還原電影製作時的色彩,同時讓選購的裝置可以適應未來內容更長久的發展,就要關注裝置的DCI-P3色域這一指標。這也是我們看到近幾年,包括我們極米在內的蘋果、三星等主流裝置廠商都逐漸開始在產品中支援DCI-P3色域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共用體有什麼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