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切記不可口不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外華人對某些話題比較敏感:婚姻,年齡,個人隱私等等。跟外華人講話時切記看著對方眼睛,不然你會被認識不禮貌。至於話題切入點,可以選擇類似於天氣這種不痛不癢的問題。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例子。 自從中國國門開啟之後,華人到外國去,外華人到中國來,越來越多的華人有機會與外華人接觸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華人在一起應該聊一些什麼呢?筆者認為,大致要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條:要選擇外國地喜聞樂道的話題.

    華人與不熟悉的人相處,喜歡談論天氣,或詢問外地人對本地風土人情的印象.例如,“你來這裡多久了?”“你在這裡生活得習慣嗎?”還有一個老辦法,就是從詢問對方籍貫入手,進而就自己所知引導對方談論家鄉的風光與特產.同外華人交談時選擇這些話題,均是可行的.

    要強調的是,每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志趣愛好不盡相同,同外華人交談時不能不注意這一點.劉淑靜是一名大學生,很喜歡未來學.她曾希望教自己英語的外藉教師評論一下《第三次浪潮》這部關於未來學的新書,對方卻告訴她:“我只喜歡歷史學,從不研究未來學.”於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常青是一位導遊,他帶過一個英國旅遊團,其中有位老先生十分難侍候.不論你介紹什麼,老先生都會蹦出一句“沒什麼了不起.”小常一點不生氣,反而熱情地向對方介紹起了中國的家庭關係,特別是老年人受尊敬的情況.老先生很愛聽,接下去就再也不為難他了.小常比劉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善於發現談話物件的“興趣點”,並且能夠“對症下藥”.

    瞭解並尊重對方,是進行順利而有成效的交談的前提.眾所周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公務繁忙,來去匆匆,可是有一些中國記者卻經常能夠見縫插針地同“老薩”侃上一通.侃什麼呢?侃的就是他酷愛的集郵.一番神聊之後,記者的專訪也就同時完成了.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選準了話題.

    第二條:要選擇中外雙方都熟悉的話題.

    與外華人接觸和交往,如能找到雙方都熟悉的話題就等於找到了共同的語言,將大大地有助於彼此這間的理解和溝通.於人於已都可以揚長避短,發揮正常,至少也不會由於某一方所答非所問,而使人感到難堪.

    詹姆斯先生是位計算機專家.他來中國講學,很受歡迎.有次在他的講座中間休息時,一名年輕的中國學者虔誠地問道:“請問挑戰者飛機究竟是因何墜毀的?”豈料詹姆斯好生尷尬,支吾良久說:“我實在抱歉,我不清楚……”原來這位專家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式的人物,對非專業的問題毫不關心.可見,與外華人交談,不要選擇人家不熟悉的話題.像那名年輕的中國學者的冒昧提問,實在叫人下了不臺.

    如果外華人主動談起我們不熟悉的話題,我們應當洗耳恭聽,認真請教,千萬不要不懂裝懂,更不要主動同外國談論自己一知半解的話題.不然,非但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反而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朱一凡在一家涉外賓館當服務員,一天她忙裡偷閒,同一位聯邦德國的鋼琴家拉開了家常.她告訴對方,自己很佩服德華人,德國的交響曲好棒.對方沒想到小朱這麼有水平,立刻對她刮目相看.她乘興往下說:“我最喜歡你們德國的柴可夫斯的《天鵝湖》也不是交響曲.小朱張冠李戴,班門弄斧,只能貽笑大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POM,QOP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