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開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後,吸取歷史的教訓,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多提意見,並提高諫官的地位。他曾問魏徵,皇帝如何才能保持頭腦清醒而不昏庸。魏徵的回答是:“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魏徵是一位敢於說話而且善於說話的大臣。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議:不滿十八歲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體格強壯,都可以應徵入伍。唐太宗批准了這個建議,但奏章卻多次被魏徵駁回。唐太宗非常生氣,於是召集眾臣,準備當面訓斥魏徵。
誰知魏徵毫無懼色,並說道:“如果把湖水淘幹,可以把魚逮得一乾二淨,可是明年就沒有魚了;如果把森林燒光,林中的野獸就無處藏身,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
現在把不夠十八歲的強壯男子都收入軍隊,不留任何餘地,那麼以後的租調雜徭將從哪裡去徵取呢?”說得唐太宗恍然大悟,於是接受魏徵的意見並重獎了他。魏徵先後500 餘次向唐太宗提出意見或建議,均得到採納。
2、晉文公親率軍隊同楚軍大戰於城濮。這次戰爭,晉國大勝,晉文公從此奠定了霸主的地位。當時,晉軍的兵力,不如楚軍。晉文公問狐偃道:“敵眾我寡,將怎樣才得取勝呢?”狐偃答道:“禮不厭美,戰不厭詐,您用‘詐’好了。”
文公把狐偃的計策告訴雍季,徵求他的意見。雍季起初不贊成,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後來只得同意。他說:抽乾了池塘裡的水而捉魚,哪裡還會捉不到?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魚可捉了;燒光了叢林中的草木而打獵,哪裡還會打不到?
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計策也是如此,雖則現在偶然用一次是會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就不行了,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晉文公這次採納了狐偃的欺詐計策,果然得了大勝。回國以後,論功行賞,雍季卻在狐偃之上。有人感覺奇怪,以為文公賞錯了。文公說:“雍季所說的話,百世之利啊,而狐偃所說的話不過解決一時之急,哪能以一時之急而先於百世之利呢?”
3、霍諝是東漢人,他自幼發奮讀書,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年紀輕輕便精通四書五經,並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他在當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長大以後,曾為河南尹,後做過廷尉。
霍諝有個在郡裡當官的舅舅,叫宋光。由於他為人正直、秉公執法,所以成了一些權貴的眼中釘。後來,權貴們聯合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皇帝信以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陽,關進了監獄。這時,霍諝才十五歲。
霍諝不相信舅舅會篡改詔書。宋光入獄以後,霍諝十分著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後,他決定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大將軍梁商寫一封信,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說: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他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從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人為了充飢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鴆 (“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
這樣的話,食物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已經斷氣了,怎麼可能會有人這樣做呢?
梁商讀了這封信,覺得霍諝說得很有道理,又聽說他只有十五歲,對他的膽識頗為讚賞。後來,梁商不僅重審此案,還親自到皇帝那裡替宋光辯白。
案件終於真相大白,宋光也被無罪釋放。從此以後,霍諝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
1、唐太宗李世民堪稱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開明君主。他即皇位以後,吸取歷史的教訓,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多提意見,並提高諫官的地位。他曾問魏徵,皇帝如何才能保持頭腦清醒而不昏庸。魏徵的回答是:“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魏徵是一位敢於說話而且善於說話的大臣。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議:不滿十八歲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體格強壯,都可以應徵入伍。唐太宗批准了這個建議,但奏章卻多次被魏徵駁回。唐太宗非常生氣,於是召集眾臣,準備當面訓斥魏徵。
誰知魏徵毫無懼色,並說道:“如果把湖水淘幹,可以把魚逮得一乾二淨,可是明年就沒有魚了;如果把森林燒光,林中的野獸就無處藏身,但明年就沒有野獸了。
現在把不夠十八歲的強壯男子都收入軍隊,不留任何餘地,那麼以後的租調雜徭將從哪裡去徵取呢?”說得唐太宗恍然大悟,於是接受魏徵的意見並重獎了他。魏徵先後500 餘次向唐太宗提出意見或建議,均得到採納。
2、晉文公親率軍隊同楚軍大戰於城濮。這次戰爭,晉國大勝,晉文公從此奠定了霸主的地位。當時,晉軍的兵力,不如楚軍。晉文公問狐偃道:“敵眾我寡,將怎樣才得取勝呢?”狐偃答道:“禮不厭美,戰不厭詐,您用‘詐’好了。”
文公把狐偃的計策告訴雍季,徵求他的意見。雍季起初不贊成,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後來只得同意。他說:抽乾了池塘裡的水而捉魚,哪裡還會捉不到?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魚可捉了;燒光了叢林中的草木而打獵,哪裡還會打不到?
可是明年這裡就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計策也是如此,雖則現在偶然用一次是會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就不行了,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晉文公這次採納了狐偃的欺詐計策,果然得了大勝。回國以後,論功行賞,雍季卻在狐偃之上。有人感覺奇怪,以為文公賞錯了。文公說:“雍季所說的話,百世之利啊,而狐偃所說的話不過解決一時之急,哪能以一時之急而先於百世之利呢?”
3、霍諝是東漢人,他自幼發奮讀書,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年紀輕輕便精通四書五經,並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他在當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長大以後,曾為河南尹,後做過廷尉。
霍諝有個在郡裡當官的舅舅,叫宋光。由於他為人正直、秉公執法,所以成了一些權貴的眼中釘。後來,權貴們聯合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皇帝信以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陽,關進了監獄。這時,霍諝才十五歲。
霍諝不相信舅舅會篡改詔書。宋光入獄以後,霍諝十分著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後,他決定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大將軍梁商寫一封信,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說: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他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從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人為了充飢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鴆 (“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
這樣的話,食物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已經斷氣了,怎麼可能會有人這樣做呢?
梁商讀了這封信,覺得霍諝說得很有道理,又聽說他只有十五歲,對他的膽識頗為讚賞。後來,梁商不僅重審此案,還親自到皇帝那裡替宋光辯白。
案件終於真相大白,宋光也被無罪釋放。從此以後,霍諝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