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晚報

    太原晉祠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堂樑架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

    這裡想說殿堂樑架和纏龍柱,但是得明白建築標準《營造法式》的來歷。北宋建國以後的幾十年裡,大興土木,宮殿、衙署、廟宇、園林等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華,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貪汙成風,致使國庫無法應付巨大的開支。因而,建築的各種設計標準、規範和有關材料、施工定額、指標等亟待制定,這樣可以明確房屋建築的等級制度、建築的藝術形式及嚴格的用料。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第一次編成《營造法式》,由皇帝下詔頒行。紹聖四年(1097年)又重新編修,之後作為建築標準實行。這次編修參閱了大量文獻和舊有的規章制度,收集各工種操作規程、技術要領及各種建築物構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終於編成流傳至今的《營造法式》。聖母殿裡的樑架的施工就是嚴格按照標準來的,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堂結構為單槽形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有深一間的迴廊,構成下簷。將殿下簷前廊當中三間的四道樑架加長,梁尾插到殿身單槽縫的內柱上,使殿身前簷當中三間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樑上,並把殿身正面的門窗等後推到內柱之間,顯得殿內完整高敞。大殿正面八根下簷柱上有木製雕龍纏繞,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這是現存宋代的孤例。雖然史料沒有留下詳細的施工說明,但能從中看出在編造預算、施工組織等方面的嚴格規定。

  • 2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山西太原的晉祠聖母殿是一座著名的宋代土木結構建築。它從北宋屹立到現在,依然十分堅固。晉祠是為了紀念晉國的開國諸侯、周武王第二個兒子唐叔虞而建的。晉祠的歷史可以一直追述溯到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當中已經能看到關於晉祠的記載。歷朝歷代對晉祠都有擴建和修繕,其中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修建的聖母殿是其代表性建築,也是晉祠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聖母殿是為了祭祀唐叔虞的母親而建的。整座大殿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通高19米,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近似方形,是現存北宋建築中的代表之作。為了擴大殿內的實際使用空間,聖母殿採用了“減柱法”。所謂減柱法,就是減少部分內柱,增加建築物室內空間的建築方法。聖母殿殿內外共減去了十六根柱子,透過前後的廊柱和四角的簷柱承擔著來自屋頂和屋架的壓力所以,儘管在殿內看大殿似乎沒有一根用來支撐的柱子但實際上這絲毫不影響其結構的堅固性。這種巧妙的建築方法在故宮的保和殿也曾使用。

    不僅如此,聖母殿的建築方法中,許多獨到之處都可以與北宋時期編著的古建築學集大成之作《營造法式》相印證。比如,大殿前廊異常寬闊,足有兩間進深的距離,這種建造方法在《營造法式》中被稱為“副階周匝”,聖母殿正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採用此種方法的最早例項。

    再比如,大殿正面的八根簷柱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盤龍纏繞,是現存宋代建築中唯一的一例,可以與《營造法式》中記載的“纏龍柱”相印證中國古典建築由隋唐早期的雄壯飛揚的風格,演化為明清時期的精巧嚴謹風格,而宋代的木結構建築正是這一發展過程的中間環節。晉祠聖母殿作為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充分表現了北宋的建築風格和審美意識,對於研究中國宋代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史都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中國古建築的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庫門文化誕生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