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臨川跡

    《沉淪》讀後感

    《沉淪》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日學生走向沉淪的故事,透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 ,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矛盾衝突,主人公的憤激和反抗,最終往往變成自戕,愛國心又常與個人慾望相聯絡,再加上作品籠罩著一層悒鬱頹喪的氣氛,就讓《沉淪》這部著作有了很大的爭議。這說明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的郁達夫不僅接受了歐洲資產階級所謂世紀末文藝思潮的影響,而且沾染了中國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式的哀愁(郁達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對統治勢力的反抗和蔑視,這裡面也有中國古代某些文人的影響)。

    本文的時代大背景設定在清朝末年,中國最虛弱,民族最迷惘,國家的統治階級最沉淪的時代,在世界上,華人被稱為“東亞病夫”,而國家的統治階級清朝政府仍然是沉醉在自己偽造的上朝天國中,那個脫離社會的象牙塔中,雖然那時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衝擊,使他不免憂鬱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我毀滅。

    從本文的各種創作手法來說,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也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大膽而深刻的揭示任務複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這是本文的一大亮點,最能把讀者引入文中,身臨其境的一大特點,若要深刻理解,讀完這篇小說有所得,有所悟,就必須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裡。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裡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迴圈。

    通讀《沉淪》這部有所爭議的文學著作,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在自裁前,那一段血淚交加的的哽咽:“這乾燥的生活.......祖國啊,祖國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這也是作者自己內心世界最強烈的呼喊,很確切的表達出了作者深切的愛國之情,以及對祖國的萎靡不振,不圖自救各種激憤,這是一個愛國者的最強音,同時也反映出了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中國的沉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沉淪,這是一部充滿血性的著作,一部靈魂的救贖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檔位,字母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