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糊糊胡葫蘆

    語文學起來其實沒什麼技巧,無非就是平時多看書,多積累,,如果你覺得上課跟不上,建議報個,我之前是在北辰教育報的作文班,主要就是衝著他們的學習方案去的,他家出的方案很靠譜的,平時補的人多是有道理的,總比自己瞎琢磨強。

  • 2 # 雲鶴凌空

    如果語文想報課外班,那還真得選個既有水平又有責任心的老師。

    語文這門課,還真是“奇了怪了”,聽老師講課,頭頭是道,好像很有收穫,可是,輪到要自己動手了,又總是一籌莫展,不著邊際,總是在“似懂非懂”之間打轉,文章讀了那麼多,沒有收穫,作文寫了那麼多,不見長進,閱讀理解,詩歌鑑賞,文言文,題目做了不少,仍在“是是非非”之間...

    其實,學習語文,訣竅也就是幾個字。

    一,穩。

    學語文急不得,心緒要“穩”,一旦急了,心就亂,心一亂,就難得鑽進去,即使是讀,也大體上是“認字”而已。

    二,悟。

    但凡學習,“悟”字很重要,而語文最講究一個“悟”字。人們常說學習要用“心”,這對學習語文尤其重要,用“心”去“悟”,語文學習才能“入門”,否則,就是在“門外”轉悠,讀得再多,題目做得再多,基本上沒用。詩也好,文也好,一定要讀出其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意思或思想,用語文的專業術語,即“含義”,所謂“含義”,當然是蘊含在文字裡面的意思,直接表達出來了,那還要你讀什麼呢?舉個生活中最淺顯的例子:上午十一點多鐘了,甲說,我肚子咕咕叫;乙說,我肚子餓了。兩人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只不過乙是直接說出來了,而甲則說得很含蓄。你總不能說,“哎呀,糟糕,甲的肚子痛,趕緊送他去醫院”吧!

    李白送走了友人,站在江邊,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句中沒有說出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如果只能讀出“船走遠了”,“江水還是在沒完沒了地流著”,那你只能得“0”分。再比如婦孺皆知的唐詩《鵝》,為什麼會流傳千古,膾炙人口?僅僅是因為“鵝”可愛嗎?僅僅是因為小作者天資聰穎嗎?杜甫筆下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中的“黃”、“翠”、“白”、“青”,不是與小作者筆下的“白”、“綠”、“紅”、“清”,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三,動。

    這裡的“動”,主要指“動手”。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文章,要拿起筆來,隨手做一些圈點,這就要求心要到,邊讀邊思考,而不是讀完了再來思考。堅持這樣做,就會增強自己思維的敏感性。如果是閱讀理解,要動筆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再與參考答案對照,而不能只是有個大致的印象,滿足於似懂非懂之間。自己動手,去體會,去感悟,不要相信所謂“答題格式”之類的套路,那是誤人子弟!

    作文也要多動手,多修改,把修改的地方與原文對比,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四,啃。

    學習文言文用得上一個“啃”字。淺一點的文言文,要動筆逐字逐句翻譯,從詞義到句子結構,再到句子的表義,一絲不苟。背詞義,背句子結構,背詞類活用,是沒有用的。

    語文不能“速成”,不能“立竿見影”,靠的是平時的積累,靠的是耐性。

    如果你硬要去培訓班補習語文,多半是“吃力不討好”,費錢不說,費時費力則是肯定的。即使真要培訓,我也主張一對一,雖然多費了錢,但是效果肯定比大班有效。不過,要找個好老師,這倒是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蘑菇含什麼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