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集,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文學理論將敘述視角劃分為全職視角、內視角、外視角三種形態,同時又可以分為第三人稱敘述、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和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四種情形。一般認為,敘述視角的特徵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
舉例來說,除了知道男人是美華人,此外我們對他們的身份來歷就一無所知了。姑娘是誰,她和美華人是什麼關係,他們從哪裡來,要去做什麼,這些背景資訊一概無從知曉。而對於心理方面的描寫,更是沒有涉及,而大多是純粹的客觀的對話記錄式的描寫。如下:
“我知道你不會在乎的,吉格。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只要用空氣一吸就行了。”
姑娘沒有作聲。
“我陪你去,而且一直呆在你身邊。他們只要注入空氣,然後就一切正常了。”
“那以後咱們怎麼辦?”
“以後咱們就好了,就象從前那樣。”
對於這種敘述視角,有什麼比較有效的效果呢?在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作者所採用的客觀性敘述視角直接體現了海明威的含蓄簡約的風格。一方面,省略大量的形容詞和副詞,按照傳統小說的寫作習慣,作家在寫作時通常賦予他們各種情緒、神態,因而在文字上體現為狀語修飾成分的加入,敘述者介入文字,對故事中的事件加以評論,而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敘述者幾乎銷聲匿跡,這是海明威式的“風格化了的口語”,這樣做使對話具有真實美,使讀者更注重對話內容本身。物的喜怒哀樂不是由敘述者表達的,而是由讀者推度的;另一方面大量運用自由間接引語。另一方面為讀者進行積極地閱讀創造了條件,使讀者參加文學作品的再創造活動。
但是我們也該注意到這種敘述方式的侷限。一方面,這種限制型的敘述視角有時候很難交代清楚故事的背景、情節、人物關係等等,也就造成了人們難以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某些功能。在這篇小說中,只有“那個美國男人”是海明威有意暴露的,目的是讓呈獻給大家更多的背景資訊。另一方面,單一的敘述角度不能夠交代清楚故事,那麼必定造成視角的轉換,例如,“他在櫃檯上喝了一杯茴香酒,同時打量著周圍的人。他們都正在寧安毋燥地等著火車。他穿過珠簾子走了出來。”“寧安毋燥地(原文為reasonably)”作為描述性副詞,標誌著視角由第三人稱戲劇式轉換為“上帝的視角”,這種視角將男人的內心作了一個揭示。那些人之所以寧安毋燥,是因為女孩的狀態顯然不夠“寧安毋燥”,而是過於緊張和憂慮了。更進一步地說,這是男人自私心理的一種反映,這裡短暫地出現了人物的想法,實際上也是整個文字視角模式的臨時偏離,但是同樣由於其難得一見而顯得尤為重要。
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集,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文學理論將敘述視角劃分為全職視角、內視角、外視角三種形態,同時又可以分為第三人稱敘述、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和人稱或視角變換敘述四種情形。一般認為,敘述視角的特徵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
舉例來說,除了知道男人是美華人,此外我們對他們的身份來歷就一無所知了。姑娘是誰,她和美華人是什麼關係,他們從哪裡來,要去做什麼,這些背景資訊一概無從知曉。而對於心理方面的描寫,更是沒有涉及,而大多是純粹的客觀的對話記錄式的描寫。如下:
“我知道你不會在乎的,吉格。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只要用空氣一吸就行了。”
姑娘沒有作聲。
“我陪你去,而且一直呆在你身邊。他們只要注入空氣,然後就一切正常了。”
“那以後咱們怎麼辦?”
“以後咱們就好了,就象從前那樣。”
對於這種敘述視角,有什麼比較有效的效果呢?在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作者所採用的客觀性敘述視角直接體現了海明威的含蓄簡約的風格。一方面,省略大量的形容詞和副詞,按照傳統小說的寫作習慣,作家在寫作時通常賦予他們各種情緒、神態,因而在文字上體現為狀語修飾成分的加入,敘述者介入文字,對故事中的事件加以評論,而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敘述者幾乎銷聲匿跡,這是海明威式的“風格化了的口語”,這樣做使對話具有真實美,使讀者更注重對話內容本身。物的喜怒哀樂不是由敘述者表達的,而是由讀者推度的;另一方面大量運用自由間接引語。另一方面為讀者進行積極地閱讀創造了條件,使讀者參加文學作品的再創造活動。
但是我們也該注意到這種敘述方式的侷限。一方面,這種限制型的敘述視角有時候很難交代清楚故事的背景、情節、人物關係等等,也就造成了人們難以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某些功能。在這篇小說中,只有“那個美國男人”是海明威有意暴露的,目的是讓呈獻給大家更多的背景資訊。另一方面,單一的敘述角度不能夠交代清楚故事,那麼必定造成視角的轉換,例如,“他在櫃檯上喝了一杯茴香酒,同時打量著周圍的人。他們都正在寧安毋燥地等著火車。他穿過珠簾子走了出來。”“寧安毋燥地(原文為reasonably)”作為描述性副詞,標誌著視角由第三人稱戲劇式轉換為“上帝的視角”,這種視角將男人的內心作了一個揭示。那些人之所以寧安毋燥,是因為女孩的狀態顯然不夠“寧安毋燥”,而是過於緊張和憂慮了。更進一步地說,這是男人自私心理的一種反映,這裡短暫地出現了人物的想法,實際上也是整個文字視角模式的臨時偏離,但是同樣由於其難得一見而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