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後期宗派,也是道教發展成熟以後形成的各種門派,從附錄三宗的茅山宗、閣皂宗、龍虎宗開始,經過不斷演變,分衍出東華派、神霄派和清微派等門派。
茅山宗
茅山宗為符籙三宗之一,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
經陶弘景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實際上,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後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日漸擴大,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唐宋時期茅山宗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宗室的尊崇。唐代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
宋代茅山宗歷代宗師多得宋朝廷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據《茅山志》記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45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
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翽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主要傳承、修習楊羲、許謐、許翽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經》,同時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籙。 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基本形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的弘揚而漸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煉丹,該宗歷代修習的《真誥》載有不少煉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宗在諸符籙派合併為正一道之前,與龍虎宗、閣皂宗鼎立為符籙三宗之一,合併以後,又以小宗單獨承傳直至近代。
閣皂宗
閣皂宗為符籙三宗之一,形成於北宋,流傳至元明。閣皂宗是靈寶派發展到以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為傳播中心時代的別稱。閣皂宗本是靈寶派,但又是靈寶派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 閣皂宗既從靈寶派傳衍而來,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經書和方術,都與靈寶派相同。
《靈寶度人經》仍是遵奉的主要經典,齋醮科儀仍備受重視。因為資料缺乏,其承傳體是目前所知甚少。南宋時期,閣皂宗的傳播情況,所知也少。入元以後,在元統治者的支援下,閣皂宗仍在傳播。進入明代,閣皂宗傳承未絕。至宣德年間,閣皂宗仍有傳播,但在此後即趨衰落,以致一蹶不振。至清代,光緒《江西通志》卷說道:”今所存者為八景壇基。”祖宮凋零如此,其教之不振,可想而知。
龍虎宗
龍虎宗為符籙三宗之一,是由張道陵後裔以龍虎山為傳播中心的符籙派。關於龍虎宗的建立時間,大約在唐中晚期。至北宋,龍虎宗開始顯露聲勢,其間有6位天師,受封為“先生”。 元代更以朝廷名義承認了張道陵子孫的“天師”稱號,並授予管領江南道教的職權。
皇朝的寵幸為龍虎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它在元代獲得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發展更盛。 至大德八年,元成宗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龍虎宗合併其他符籙派而為正一道,即進入它發展的另一階段。
龍虎宗以符籙見長,龍虎宗也以齋醮儀式著稱,宋元時期所出的齋儀之書,也多出於龍虎宗道士之手。元代中後期,龍虎宗雖與其他符籙派合併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葉以後即衰落不振。
道教後期宗派,也是道教發展成熟以後形成的各種門派,從附錄三宗的茅山宗、閣皂宗、龍虎宗開始,經過不斷演變,分衍出東華派、神霄派和清微派等門派。
茅山宗
茅山宗為符籙三宗之一,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
經陶弘景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實際上,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後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日漸擴大,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唐宋時期茅山宗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宗室的尊崇。唐代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
宋代茅山宗歷代宗師多得宋朝廷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據《茅山志》記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45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
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翽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主要傳承、修習楊羲、許謐、許翽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經》,同時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籙。 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基本形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的弘揚而漸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煉丹,該宗歷代修習的《真誥》載有不少煉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宗在諸符籙派合併為正一道之前,與龍虎宗、閣皂宗鼎立為符籙三宗之一,合併以後,又以小宗單獨承傳直至近代。
閣皂宗
閣皂宗為符籙三宗之一,形成於北宋,流傳至元明。閣皂宗是靈寶派發展到以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為傳播中心時代的別稱。閣皂宗本是靈寶派,但又是靈寶派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 閣皂宗既從靈寶派傳衍而來,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經書和方術,都與靈寶派相同。
《靈寶度人經》仍是遵奉的主要經典,齋醮科儀仍備受重視。因為資料缺乏,其承傳體是目前所知甚少。南宋時期,閣皂宗的傳播情況,所知也少。入元以後,在元統治者的支援下,閣皂宗仍在傳播。進入明代,閣皂宗傳承未絕。至宣德年間,閣皂宗仍有傳播,但在此後即趨衰落,以致一蹶不振。至清代,光緒《江西通志》卷說道:”今所存者為八景壇基。”祖宮凋零如此,其教之不振,可想而知。
龍虎宗
龍虎宗為符籙三宗之一,是由張道陵後裔以龍虎山為傳播中心的符籙派。關於龍虎宗的建立時間,大約在唐中晚期。至北宋,龍虎宗開始顯露聲勢,其間有6位天師,受封為“先生”。 元代更以朝廷名義承認了張道陵子孫的“天師”稱號,並授予管領江南道教的職權。
皇朝的寵幸為龍虎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它在元代獲得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發展更盛。 至大德八年,元成宗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龍虎宗合併其他符籙派而為正一道,即進入它發展的另一階段。
龍虎宗以符籙見長,龍虎宗也以齋醮儀式著稱,宋元時期所出的齋儀之書,也多出於龍虎宗道士之手。元代中後期,龍虎宗雖與其他符籙派合併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葉以後即衰落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