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女人干政的事例的確不少,尤以兩漢為甚,唯一無此現象的就是明朝。不過總結起來無非三種原因,一是外戚勢力強大。二是藉助皇帝寵信。三是皇帝年紀幼小。分別來說說吧。
藉助外戚勢力干政的典型就是西漢初的呂太后呂雉,還有西漢時期的薄太后、竇太后等。
外戚指的就是皇后、太后的孃家人。這種情況主要集中於唐朝以前,原因在於當時皇帝的妃子大多來於世家大族,再加上門閥制度的影響,當時官員的選拔主要採取的是察舉制,因此朝中大臣大多出於這些世家大族,這就造成皇后、太后通常具有較強的外戚勢力。龐大的外戚勢力一方面能夠幫助皇帝穩固皇位,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皇后、太后干政變得極為容易,這也是皇后、太后掌權之後通常都會大肆提拔孃家人的原因所在。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利用皇帝的寵信來干預朝政,而且她們干政通常都是在皇帝的默許下進行的,其中的典型自然就是武則天了。
李治寵愛武則天那是自不必提的,奈何李治自己的身體又不好,於是從顯慶五年(660年)十月開始,武則天便在李治的默許之下開始參與朝政,一直到永淳二年(683)十二月李治去世,前後長達23年。唐中宗李顯雖然繼位為帝,但朝政完全操之於武則天之手,加上從垂拱二年(686年)開始武則天大肆剷除異己,最終得以獨攬大權,並最終成為唯一女帝。至神龍元年(705)年被逼退位,武則天前後掌權長達45年。
由於皇帝年幼而導致太后干政的情況最多,而最為嚴重的就是東漢時期,東漢一朝繼位年齡不足16歲的皇帝多大9人,漢殤帝劉隆繼位時甚至剛過百天,這造成東漢太后、外戚干政現象極為嚴重。慈禧也是屬於這一類,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繼位時年僅6歲。
皇帝登基年幼,太后自然而然的臨朝稱制,而太后一介女流處理朝政畢竟有諸多不便,於是又透過自己的孃家人來把持朝政,因此太后干政、外戚掌權的現象都是相伴而生的。而僅東漢一朝,9位皇帝登基時都不足16歲,這就導致先後出現了竇太后、鄧太后、閻太后、梁太后、竇太后、何太后六位掌權的太后。
在這方面,明朝似乎是個例外,並沒有出現太后干政的現象,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1、外戚勢力較小。或許是汲取了前朝的教訓,明朝的后妃大多來自於民間,因此家族勢力較為弱小。而且即使女兒入宮後極為受寵,父兄等外戚也僅僅被授予小官,或進行一定賞賜,而不會擔任實權職務,因此外戚掌權的局面並不會出現,太后想掌權難以獲得支援。
2、祖制難違。明朝沒有太后干政還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氏。由於明宣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間都較短,因此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9歲。皇帝年幼,於是大臣們請求張氏(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張皇后以“祖制難違”為由予以了拒絕。正是由於她沒有開這個頭,再加上明朝文官實在厲害,所以後世的太后即使有干政想法,也沒辦法實施。
明朝雖然沒有太后干政,但也導致皇帝無力對抗外廷,在無法藉助外戚的情況下,他們也只能選擇關係更近的太監了,因此明朝宦官干政現象卻極為嚴重。
在中國古代,女人干政的事例的確不少,尤以兩漢為甚,唯一無此現象的就是明朝。不過總結起來無非三種原因,一是外戚勢力強大。二是藉助皇帝寵信。三是皇帝年紀幼小。分別來說說吧。
外戚勢力強大藉助外戚勢力干政的典型就是西漢初的呂太后呂雉,還有西漢時期的薄太后、竇太后等。
外戚指的就是皇后、太后的孃家人。這種情況主要集中於唐朝以前,原因在於當時皇帝的妃子大多來於世家大族,再加上門閥制度的影響,當時官員的選拔主要採取的是察舉制,因此朝中大臣大多出於這些世家大族,這就造成皇后、太后通常具有較強的外戚勢力。龐大的外戚勢力一方面能夠幫助皇帝穩固皇位,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皇后、太后干政變得極為容易,這也是皇后、太后掌權之後通常都會大肆提拔孃家人的原因所在。
藉助皇帝寵信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利用皇帝的寵信來干預朝政,而且她們干政通常都是在皇帝的默許下進行的,其中的典型自然就是武則天了。
李治寵愛武則天那是自不必提的,奈何李治自己的身體又不好,於是從顯慶五年(660年)十月開始,武則天便在李治的默許之下開始參與朝政,一直到永淳二年(683)十二月李治去世,前後長達23年。唐中宗李顯雖然繼位為帝,但朝政完全操之於武則天之手,加上從垂拱二年(686年)開始武則天大肆剷除異己,最終得以獨攬大權,並最終成為唯一女帝。至神龍元年(705)年被逼退位,武則天前後掌權長達45年。
皇帝過於年幼由於皇帝年幼而導致太后干政的情況最多,而最為嚴重的就是東漢時期,東漢一朝繼位年齡不足16歲的皇帝多大9人,漢殤帝劉隆繼位時甚至剛過百天,這造成東漢太后、外戚干政現象極為嚴重。慈禧也是屬於這一類,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繼位時年僅6歲。
皇帝登基年幼,太后自然而然的臨朝稱制,而太后一介女流處理朝政畢竟有諸多不便,於是又透過自己的孃家人來把持朝政,因此太后干政、外戚掌權的現象都是相伴而生的。而僅東漢一朝,9位皇帝登基時都不足16歲,這就導致先後出現了竇太后、鄧太后、閻太后、梁太后、竇太后、何太后六位掌權的太后。
明朝為何沒有太后干政的現象在這方面,明朝似乎是個例外,並沒有出現太后干政的現象,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1、外戚勢力較小。或許是汲取了前朝的教訓,明朝的后妃大多來自於民間,因此家族勢力較為弱小。而且即使女兒入宮後極為受寵,父兄等外戚也僅僅被授予小官,或進行一定賞賜,而不會擔任實權職務,因此外戚掌權的局面並不會出現,太后想掌權難以獲得支援。
2、祖制難違。明朝沒有太后干政還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氏。由於明宣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間都較短,因此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年僅9歲。皇帝年幼,於是大臣們請求張氏(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張皇后以“祖制難違”為由予以了拒絕。正是由於她沒有開這個頭,再加上明朝文官實在厲害,所以後世的太后即使有干政想法,也沒辦法實施。
明朝雖然沒有太后干政,但也導致皇帝無力對抗外廷,在無法藉助外戚的情況下,他們也只能選擇關係更近的太監了,因此明朝宦官干政現象卻極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