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17617771170

    王陽明

    原文:

    來書雲:“所喻知行並進,不宜分別前後,即《中庸》‘尊徳性而道問學’之功,交養互發,內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工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湯乃飲,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見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釐倏忽之間,非謂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雲“交養互發,內外本末,一以貫之”,則知行並進之說無復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無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說,此尤明白易見。但吾子為近聞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後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岐之險夷者邪?知湯乃飲,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無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謂不見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謂“此亦毫釐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說,則知行之為合一併進,亦自斷無可疑矣。

    譯文:

    你信中說:“你所說的知行應該並舉,不應該分為前後兩步,就是《中庸》中說的‘尊德行而道問學’兩種功夫互相存養,互相激發,本心和外物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個先後順序,不可能沒有先後的區別,就像知道是事物才會吃,知道是湯羹才會喝,知道是衣服才會穿,知道是路才會走在上面。從來沒有還沒見到事物就先做事的。這中間的先後順序也是瞬間微妙的,不會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實踐那樣。”

    既然說“交養互發,內外本末一以貫之”,那麼知行並舉的說法就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了。又說:“功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知食乃食”等說法,尤其顯而易見。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說的知先行後的觀點所矇蔽,而自己不曾察覺。人必然有想吃東西的心,然後才會去認識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動的開始。食物口味的好壞,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後才知道,哪有不嘗一嘗就已經預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壞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後才會去認識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開始。路途的坦蕩險峻,必須親身行走過之後才能知道,哪裡有還沒有走過就預先知道路途的坦蕩險峻的呢?“知湯乃飲,知衣乃服”以此類推,都沒有什麼可懷疑的。如果如你說的那樣,才正是“不見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說“此亦毫釐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這也是你體察還不夠精確。然而就像你所說的,那麼知和行並舉也肯定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臨麥2l號品種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