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53413550839

    白馬非馬,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歷史典故  公孫龍: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詭辯著稱.名家的中心論題是所謂“名”(概念)和“實”(存在)的邏輯關係問題,所以名家也稱“辯者”“察士”.

      據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說得關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代馬通通放過.

      對於一般人,說“白馬是馬”就如同說“張三是人”一樣,清楚明白,準確無誤.怎麼可能“白馬非馬”呢?

      孔子的六世孫,大名鼎鼎的並自認為聰明的孔穿,為了駁倒公孫龍的主張,找上門去辯論,結果被公孫龍駁得無以應對,吃了敗仗.

      辯論是在趙國平原君家裡進行的.

      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願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棄,那他公孫龍也就不成其為公孫龍了.所以公孫龍回答孔穿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後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在前哨戰中,孔穿已處於下風.公孫龍不愧為一位能言善辯的邏輯學家.他在教訓過孔穿以後,又針對孔穿其人,宣傳起自己的理論.公孫龍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楚王曾經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雲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隨從們請求去找.楚王說:“不用了.楚華人丟了弓,楚華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尼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區別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

      末了,公孫龍又做了總結性的發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

  • 2 # InvisibleWing

    白馬不是馬的哲學原理

    哲學追求事物的真實,面對“白馬非馬”的論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會落入掩耳盜鈴似的邏輯謬誤。 這裡“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範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一個生物類群的總稱。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裡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係。而“白馬”的概念是屬於“馬”,但不等價於“馬”的。從心理學角度講,“白馬”的稱謂在普適認知裡暗示出它與“馬”的聯絡,而“非馬”的判斷則違背邏輯慣性,讓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時藉助“巴納姆效應”式的安慰原則讀者自己對“非馬”論述找到合理支撐,從而使常識和理性判斷產生邏輯矛盾。而且詞語本身讀來耳目一新,易記順口,而且還有哲學韻味,能一定程度上顯示運用者有思考的傾向,所以作為一個著名的詭辯哲學命題固定了下來且流傳開來,實質上是哲學中邏輯學範疇裡“語義謬誤”的體現。同時,哲學不否定“白馬非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運用還有其它含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鳥有什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