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補瀉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這一針灸治病的基本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說: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千金方》也說:“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可見補瀉原則是針刺治療的重要環節,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
在臨床實際中究竟採用補法、瀉法還是平補平瀉之法,要在辨證立法的原則指導下,因具體情況而定。
(一)基本補瀉手法
1.捻轉補瀉
針刺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行針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行針時間長者為瀉法。一般認為,用拇指和食指捻轉時,補法須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左轉為主;瀉法須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右轉為主。
2.提插補瀉
針刺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行針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行針時間長者為瀉法。
(二)其他補瀉手法
1.疾徐補瀉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反之,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2.迎隨補瀉
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3.呼吸補瀉
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反之,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4.開闔補瀉
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5.平補平瀉
平即均的意思。對於虛實不太明顯或虛實相兼的病證,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即為平補平瀉法。
6.燒山火
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上1/(天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3中1/(人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下3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慢慢地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覆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補法,即為燒山火法,多用於治療冷痺頑麻、虛寒性疾病等。
7.透天涼
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緊提至中1/(人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將針緊提至上31/(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3緩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覆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即可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即為透天涼法,多用於治療熱痺、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除以上補瀉手法外,還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風迎源等多種補瀉手法。
(三)影響針刺補瀉的因素針刺補瀉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以下3個因素:
1.病人的體質及其病理狀態
病人的體質不同及其所處的不同的病理狀態,針刺後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機體呈現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如果處於邪盛而表現為實證情況時,針刺可能發揮瀉實作用。也就是說,針刺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有的腧穴適宜於補虛,而有些腧穴適宜於瀉實。如足三里、關元等穴位具有強壯作用,多用於補虛;而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瀉邪作用,多用於瀉實。
3.針刺手法
針刺補瀉手法,是進行補虛瀉實治療的主要手段。上述補瀉手法是古今針灸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要想取得滿意的補瀉效果,必須按照上述方法在臨床實際中認真加以體會,才能掌握其真諦,以確保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針刺補瀉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這一針灸治病的基本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說: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千金方》也說:“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可見補瀉原則是針刺治療的重要環節,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
在臨床實際中究竟採用補法、瀉法還是平補平瀉之法,要在辨證立法的原則指導下,因具體情況而定。
(一)基本補瀉手法
1.捻轉補瀉
針刺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行針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行針時間長者為瀉法。一般認為,用拇指和食指捻轉時,補法須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左轉為主;瀉法須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右轉為主。
2.提插補瀉
針刺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行針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行針時間長者為瀉法。
(二)其他補瀉手法
1.疾徐補瀉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反之,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2.迎隨補瀉
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3.呼吸補瀉
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反之,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4.開闔補瀉
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5.平補平瀉
平即均的意思。對於虛實不太明顯或虛實相兼的病證,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即為平補平瀉法。
6.燒山火
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上1/(天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3中1/(人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下3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慢慢地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覆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補法,即為燒山火法,多用於治療冷痺頑麻、虛寒性疾病等。
7.透天涼
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再將針緊提至中1/(人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將針緊提至上31/(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3緩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覆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即可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即為透天涼法,多用於治療熱痺、急性癰腫等實熱性疾病。
除以上補瀉手法外,還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風迎源等多種補瀉手法。
(三)影響針刺補瀉的因素針刺補瀉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以下3個因素:
1.病人的體質及其病理狀態
病人的體質不同及其所處的不同的病理狀態,針刺後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機體呈現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如果處於邪盛而表現為實證情況時,針刺可能發揮瀉實作用。也就是說,針刺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2.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有的腧穴適宜於補虛,而有些腧穴適宜於瀉實。如足三里、關元等穴位具有強壯作用,多用於補虛;而少商、十宣等穴位具有瀉邪作用,多用於瀉實。
3.針刺手法
針刺補瀉手法,是進行補虛瀉實治療的主要手段。上述補瀉手法是古今針灸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要想取得滿意的補瀉效果,必須按照上述方法在臨床實際中認真加以體會,才能掌握其真諦,以確保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