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歷史上五種主要的文學觀念包括:再現說,表現說,實用說,客觀說和體驗說.

    (一)再現說:在文學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係.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

    (二)表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作品與作家的關係,認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表現說的基本傾向是1)文學本質上是詩人.作家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流動時的創造,是主觀感受,體驗的產物.

    (2)表現說也主張以外部現實作為物件.

    (3)詩人可以描寫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現出來.

    再現說主張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模仿和再現。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存在的模仿說,就是一種典型的再現說文藝觀。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思想家們認為文藝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過藝術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現的觀點。從【蘇格拉底】開始,文藝觀念出現了人文主義轉向,突出了社會人生這一文藝模仿的物件。亞里斯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的這一思想,並對模仿說做出了較為深入的論述。19世紀西方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潮,一方面是對古希臘模仿說觀念的一種延續,另一方面又站在時代的高度從理論到實踐兩個方面完善了再現說的文學觀。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相信生活是最美的,所以他認為文藝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復現了生活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再現說在西方是一種源遠流長並具有相對統治地位的思想傳統。儘管在中國也有【《周易》】的“觀物取象”的觀念,並且這一觀念在後來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但中國的文藝觀還是更傾向於表現說。

    表現說主張文學藝術是作家內心世界的表現,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現說在中國和西方都有大量的主張者。中國古老的《尚書·堯典》中就說:“詩言志,歌永言。”這很類似於表現說的觀點。這種觀念被後人總結為中國詩歌的一種傳統,給中國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帶來重大久遠的影響。【《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無論是稱為“志”,還是稱為“情”,它們很顯然都是指作家的內心世界。【劉勰】的【《文心雕龍》】,僅就其題目來看,就可窺見一斑。實際上也是如此,這部經典的文藝理論著作始終把“情性”與作品的關係作為關注點。中國的抒情文學遠比敘事文學發達得多的現象,大概也是與這種“詩言志”的文學觀念不無關係吧。表現說在中國是一種源遠流長並具有主導性的文學藝術觀念,當然中國有關表現說的思想中已經包含著某種道德意味和理性成分。在西方,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了詩歌創作的靈感說,儘管他的靈感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但其含義卻是把文學視為心靈的表現。【康德】把文藝創作看做是人類的情感活動。歐洲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家們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學觀的指導下進行創作的,如【華茲華斯】、【雪萊】等。20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更是提出了特色極為鮮明的表現說文藝觀,他認為文學不過是人的潛意識的昇華,是作家所作的白日夢。這就把人的與外界沒有直接的關係的深層意識視作了文學藝術本源。

    再現說強調社會生活對文學的本源地位,強調文學對生活的依賴關係,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同時在一定意義上忽視了文學藝術與創作主體之間的關係,忽視了作家在文學創作中的主觀能動性。而表現說與再現說相對,關注了作家的內心世界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強調了創作主體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同時它又忽略了生活對文學的最終決定意義和文學對生活的依賴關係。如此說來,再現說和表現說的文藝觀念雖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同時存在著明顯的理論偏見,都沒有概括出文學歷史的全部事實。與上述兩種觀念不同,也存在著另外一種試圖避免再現說和表現說的理論侷限的說法,即能動反映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頭皮出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