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飛塞北》這部長篇小說不僅是北大荒開發建設半個多世紀曆史上的第一部,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黑龍江省的第一部。《黑龍江文學通史》上曾這樣評價:“在黑龍江文學藝術發展史上,20世紀50年代末期,異軍突起的墾區文學是建國後黑龍江小說創作隆起的第一座藝術高峰,而林予與他創作的長篇小說《雁飛塞北》則是這座高峰的奠基石。”
然而,當年為了創作這部長篇鉅著,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林予,祖籍江西省上饒縣。1930年生於北平,童年隨父母回南方居住。1949年5月,林予參軍後,隨部隊進軍大西南,穿過十萬大山來到了風景秀麗的西雙版納,火熱的戰鬥生活激勵著他開始了文學創作。1955年調《解放軍文藝》社當編輯,後任總政治部創作員。曾與白樺等人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邊塞烽火》,並創作長篇小說《邊塞烽火》。
1958年初夏,林予隨同十萬轉業大軍從總政文化部轉業來到富饒美麗的北大荒。開始在八五O農場當農工。拓荒者的鬥爭生活,激起他的創作熱情,很快創作了反映墾區生活的短篇小說《我們的政委》。不久,調牡丹江農墾局宣傳部,參與北大荒電影紀錄片的攝製和編導工作。後來,他奉命籌辦《北大荒文學》。
林予是一個創作極其勤奮的人,又是一個出色的講故事能手。他醉心於出乎讀者意外的情節和事件,透過形象、敘述、畫面非常生動地把所想的東西表達出來,使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在北大荒的四年生涯裡,他深入農場,採訪各式各樣的人物,熱心地輔導業餘作者,使創作與輔導完美地結合起來。他選擇了八五三農場四分場作為他的生活和創作基地,有時長期在那裡蹲點,一邊創作,一邊發動廣大業餘作者寫稿。
林予的創作態度是嚴肅認真的。為了寫《雁飛塞北》這部長篇小說,他多次去雁窩島,深入生活,和那裡的轉業官兵們同吃同住,召開座談會,訪問職工家屬。1962年小說出版後,他還專門到八五三農場、寶清一帶與讀者座談,徵求對小說的意見。
林予在創作《雁飛塞北》這部長篇小說時,正與北大荒的散文作家平青家住鄰居。有一天,平青家聽著林予家傳來做木匠活的聲音,中午,林予在隔壁喊平青,叫他們過去參觀他的傑作。原來,他把通鋪拆了一半,拆下來的木板鋪在地上,地板上靠北牆塞上了一張三條腿的桌子,正當他們為找一根桌子腿犯愁的時候,住在房山頭的司機,送來一根他家的燒火棍。林予接過來,頂在桌子下。還短几寸,又墊上兩塊磚頭,才把桌子放穩。林予得意地坐在桌子上,拍拍桌子,“這下我總算有個寫作的地方了。”他踏踏腳下的地板,笑著對平青說:“好舒服啊,你們向我學習吧!”從此,林予夜以繼日地在這斗室內奮筆疾書。
《雁飛塞北》取材於1956年鐵道兵和1958年十萬轉業官兵開發荒原雁窩島、建設農場的生活原型。小說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在相當巨大的規模上表現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十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的宏偉藍圖,反映了他們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謳歌了他們艱苦創業的豐功偉績。小說所反映的轉業官兵開發孤島的鬥爭生活,真切動人,催人奮進,描繪的自然風光,神奇壯麗,令人神往。這部小說的成功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0年代,著名作家茅盾在總結全國文學創作成果的書面發言中,曾將這部長篇小說列為當時的優秀之作。當時,有一些青年就是看了這部長篇小說後,要求來到北大荒參加開發建設的。
林予創作的這部長篇小說,既是一曲開拓者的讚歌,也是創業者艱苦鬥爭歷程的壯麗畫卷。林予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正是黑龍江墾區最艱苦的時期。他每月九元錢的伙食,吸一角多錢一包的香菸。在農場體驗生活時,住在僅能遮避風雨的“馬架子”中,以高度的責任感,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小說的初稿。
後來,他還多次到北大荒,冒著嚴寒,去友誼農場、洪河農場採訪,還特地返回闊別了20多年的雁窩島,探望當年作為《雁飛塞北》模特的幹部、職工和他們的下一代。
《雁飛塞北》這部長篇小說不僅是北大荒開發建設半個多世紀曆史上的第一部,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黑龍江省的第一部。《黑龍江文學通史》上曾這樣評價:“在黑龍江文學藝術發展史上,20世紀50年代末期,異軍突起的墾區文學是建國後黑龍江小說創作隆起的第一座藝術高峰,而林予與他創作的長篇小說《雁飛塞北》則是這座高峰的奠基石。”
然而,當年為了創作這部長篇鉅著,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林予,祖籍江西省上饒縣。1930年生於北平,童年隨父母回南方居住。1949年5月,林予參軍後,隨部隊進軍大西南,穿過十萬大山來到了風景秀麗的西雙版納,火熱的戰鬥生活激勵著他開始了文學創作。1955年調《解放軍文藝》社當編輯,後任總政治部創作員。曾與白樺等人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邊塞烽火》,並創作長篇小說《邊塞烽火》。
1958年初夏,林予隨同十萬轉業大軍從總政文化部轉業來到富饒美麗的北大荒。開始在八五O農場當農工。拓荒者的鬥爭生活,激起他的創作熱情,很快創作了反映墾區生活的短篇小說《我們的政委》。不久,調牡丹江農墾局宣傳部,參與北大荒電影紀錄片的攝製和編導工作。後來,他奉命籌辦《北大荒文學》。
林予是一個創作極其勤奮的人,又是一個出色的講故事能手。他醉心於出乎讀者意外的情節和事件,透過形象、敘述、畫面非常生動地把所想的東西表達出來,使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在北大荒的四年生涯裡,他深入農場,採訪各式各樣的人物,熱心地輔導業餘作者,使創作與輔導完美地結合起來。他選擇了八五三農場四分場作為他的生活和創作基地,有時長期在那裡蹲點,一邊創作,一邊發動廣大業餘作者寫稿。
林予的創作態度是嚴肅認真的。為了寫《雁飛塞北》這部長篇小說,他多次去雁窩島,深入生活,和那裡的轉業官兵們同吃同住,召開座談會,訪問職工家屬。1962年小說出版後,他還專門到八五三農場、寶清一帶與讀者座談,徵求對小說的意見。
林予在創作《雁飛塞北》這部長篇小說時,正與北大荒的散文作家平青家住鄰居。有一天,平青家聽著林予家傳來做木匠活的聲音,中午,林予在隔壁喊平青,叫他們過去參觀他的傑作。原來,他把通鋪拆了一半,拆下來的木板鋪在地上,地板上靠北牆塞上了一張三條腿的桌子,正當他們為找一根桌子腿犯愁的時候,住在房山頭的司機,送來一根他家的燒火棍。林予接過來,頂在桌子下。還短几寸,又墊上兩塊磚頭,才把桌子放穩。林予得意地坐在桌子上,拍拍桌子,“這下我總算有個寫作的地方了。”他踏踏腳下的地板,笑著對平青說:“好舒服啊,你們向我學習吧!”從此,林予夜以繼日地在這斗室內奮筆疾書。
《雁飛塞北》取材於1956年鐵道兵和1958年十萬轉業官兵開發荒原雁窩島、建設農場的生活原型。小說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在相當巨大的規模上表現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十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的宏偉藍圖,反映了他們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謳歌了他們艱苦創業的豐功偉績。小說所反映的轉業官兵開發孤島的鬥爭生活,真切動人,催人奮進,描繪的自然風光,神奇壯麗,令人神往。這部小說的成功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0年代,著名作家茅盾在總結全國文學創作成果的書面發言中,曾將這部長篇小說列為當時的優秀之作。當時,有一些青年就是看了這部長篇小說後,要求來到北大荒參加開發建設的。
林予創作的這部長篇小說,既是一曲開拓者的讚歌,也是創業者艱苦鬥爭歷程的壯麗畫卷。林予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正是黑龍江墾區最艱苦的時期。他每月九元錢的伙食,吸一角多錢一包的香菸。在農場體驗生活時,住在僅能遮避風雨的“馬架子”中,以高度的責任感,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小說的初稿。
後來,他還多次到北大荒,冒著嚴寒,去友誼農場、洪河農場採訪,還特地返回闊別了20多年的雁窩島,探望當年作為《雁飛塞北》模特的幹部、職工和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