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626316078

    “慚、愧”這兩個,我們先看《五蘊論》。“云何為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什麼叫“慚”?我們知道慚愧,“我很慚愧,慚愧”,什麼叫慚?我看,把不好意思叫慚,不對的。你這個慚是馬馬虎虎的意思,慚有慚的含義,不能動的。“我慚愧慚愧”,慚和愧有啥分別?差不多的嘛,慚就是愧、愧就是慚——不對的,慚跟愧兩個不一樣的。所以,這些你不學是不會知道的,所以要學。慚愧兩個字大家都會說,真正懂慚愧含義的人,沒學過法相是不會知道的。 “自增上”,自己是增上緣,對自己來說感到不好意思。 “於法增上”,同佛法一對照,這個不對頭。 “於所作罪”,作的罪就是壞事。“羞恥為性”,感到羞恥,就是感到自己很難為情,不好意思。“云何為愧?謂世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云何為愧?”慚愧的“愧”。 “於所作罪羞恥為性”,一個是對自己來說,這個不敢做的,我是一個比丘,這事不能作。 一個是法增上,這是佛經上這樣說,是不能的,我就不要做。一個是人家譏嫌,你做這個事情,大家說這個不對頭,那就不好意思,這樣子“羞恥為性”,這個叫愧。 所以慚、愧所對的不一樣的。在《俱舍》裡慚愧還有其他意思,這我們不要講的太多,先把一個記住。 【廣】 “云何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罪謂過失,智者所厭患故。羞恥者,謂不作眾罪。防息惡行所依為業。”“謂自增上、及法增上,於所作罪羞恥為性”,罪,它就解釋了,這個跟那個《五蘊論》一樣的。下邊是《廣五蘊論》的註解。什麼叫“罪”?“罪謂過失”,過失,就是不好的事情,做錯的事情,那就有罪。 “智者所厭”,這個罪、過失,有智慧的,也就是佛弟子、佛菩薩之類的,聖者所厭惡的。因為我們的過失的標準很多,標準不一樣,要“智者所厭”的,那就是說佛菩薩、聖者這些有智慧的人所厭的,認為是不對的,這才叫過失,都有標準的。 這個過失,我們說是智者所厭的叫過失,有些人自身或者外道所厭的不一定是過失,這個要區別。 “防息惡行所依為業”,這個慚的業用, “防息惡業”。惡行,防止、息滅惡行;罪,罪是過失。不要去做那些壞事,或者沒有做,去防止它不做;或者已經做了,把它息下來,不要再做, 這個,“所依為業”, 依靠慚來的,那麼慚就是所依,這個防息惡業是能依。有這個慚之後,這個惡行就可以防止,也可以息下去,這是它的業用。 “謂怖畏責罰”,你做了這些壞事,世間上要把你抓起來,要罰的,要關起來的。 “及譏論等”,或者雖然沒有抓起來,大家要譏嫌,大家說你的不好聽的話。那麼這個對世間上產生這個不好的效果,他害怕,所以就不做壞事。 “所有罪失羞恥於他,業如慚說”,他這些過失,並不是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是看了法,跟法對比、對照,感到不對頭,而怕人家說閒話,或者怕人家把他抓起來,責罰他,那麼這樣子的產生的不做壞事、生羞恥的心,叫愧。所以慚跟愧不一樣。你說:“我很慚愧、慚愧”,那麼你現在慚、愧兩個字知道了。 所依為業”。惡行,沒有生的,防止它不生,已經生的,把它息滅掉,不給它再現出來。同的,這兩個業用是同的。因為有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差別之處。我們在《俱舍》裡邊,就提了很多的一些心所法,又相近又不一樣,這個要區別開來。(節選《大乘五蘊論講記-第四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用一噸燃油會產生多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