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外語那點事

    實際上會外語的人天然就存在,他是並不需要去學習的。

    在任何一個時代,國與國都會發生戰爭,尤其在古代發生戰爭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男性士兵把敵國的女性作為戰利品。然後和他們生子的情況。

    由他們所生的孩子,由於是在兩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因此他們就成為了雙語人群。雙語人群是在邊境地區大量存在的。

    實際上,在我們國內有那麼多的方言,絕大多數的華人既會自己的方言又會普通話,所以他們也是屬於雙語人群。

    雙語人群只要長大,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兩種語言,所以他們天然的就成為了兩種語言的翻譯。

    當一個人他沒有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長大,但是他想學這個語言的時候,他只需要去請教這類的雙語人群,就可以學習了。學習的過程當然是他想要學什麼,就問那些雙語人群,然後有那些雙語人群教他。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阿拉伯人娶了中國的女人,然後和中國女人結婚生子,那他們的孩子就既會阿拉伯語,又會普通話。不要以為這樣的人很少,從唐代以來這樣的人其實特別的多。以至於從漢族裡面劃分出了回族。

    最早的這一批人就是阿拉伯語和中文的雙語掌握者,和阿拉伯有戰爭關係的一些國家,自然而然的也會如上文所說的一些情況產生其他語種和阿拉伯語的雙語人群。

    當他們想學中文的時候,他們就可以以阿拉伯語作為中間語,來學習中文。學習成功以後,就可以直接建立起他們本國的語言和中文的聯絡。

    歐洲的語言實際上就是這樣翻譯過去的。

    當然了,語言的翻譯並不是一次完成的,有的時候因為斷交,有些語種的翻譯人群就會在一個國家訊息,比如說在明朝的時候閉關鎖國,這類的雙語人群就會逐漸消失。清朝也出現過閉關鎖國,所以也會出現翻譯人才的消失。

    當出現這種情況以後,一部分掌握著中文的外華人又以傳教士的身份進入中國,然後編寫字典在中國傳播,透過教育又培養了一部分的外語人才。

    所以在歷史上,有無數次的第1批學習外語的人。他不單單發生在古代,發生在近代,甚至還有可能發生在現代。

    比如說我們國家以前沒有瑞典語的學習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就先培養德語學習者,由於德語和瑞典語有點接近,北外就從德語學習的優秀者中挑選人選,繼續學習瑞典語,那他們學習瑞典語的教材就是由德華人編寫的瑞典語教程。

    他們一邊學習,一邊把教程再翻譯成中文,這樣透過一次轉換,他們不但學會了瑞典語,同時還編寫出了瑞典語的教程,供以後的學弟學妹使用,而後就出現了瑞典語專業。

    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是透過這樣的中間語的方式,不斷的擴充自己學校的外語教學實力,所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小語種專業,是全中國最豐富的。

    當然了,也有大學反其道而行之,他們透過招募各種各樣的外華人,利用外華人的外語水平,讓他們學習中文,然後再由他們開設相關的外語專業,這就是北京語言大學的做法。北京語言大學是一個萬國部隊,幾乎全球的留學生都可以在北京語言大學裡面找到。

    他們透過培養外華人學習中文,然後再把他們變成小語種專業的教師,進而他們就可以擴充自己的小語種專業,所以北京語言大學透過這樣的方式,開設的小語種專業是全國第二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經、25史、國學備覽81部包括那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