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各種賓語前置例子: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客何好?(《馮諼客孟嘗君》) 沛公安在?(《鴻門宴》) 爾何知?(《淆之戰》)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淆之戰》)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歸?(《失街亭》) 今方來,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命是聽。 唯命是從。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十漸十不克疏》)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雞鳴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注: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然則何以慎?(《察傳》)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蘇武傳》)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莊暴見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鴻門宴》) 瞬南面而立,堯帥領諸侯北面而朝之。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各種賓語前置例子: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客何好?(《馮諼客孟嘗君》) 沛公安在?(《鴻門宴》) 爾何知?(《淆之戰》)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淆之戰》)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歸?(《失街亭》) 今方來,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命是聽。 唯命是從。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十漸十不克疏》)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雞鳴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注: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然則何以慎?(《察傳》)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蘇武傳》)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莊暴見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鴻門宴》) 瞬南面而立,堯帥領諸侯北面而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