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腔注蠟就是在車身底部四個空腔中打入一定量的液態蠟,經過特定工藝流程使留在車身空腔內部的蠟形成均勻的保護蠟膜(是膜不是塊),令水滴無隙可入,保證了整車良好的防腐效能。下面我們仔細瞭解一下什麼是空腔注蠟防鏽技術: 汽車的防鏽處理主要集中在車身上。在製造過程中的車身稱為“白車身”。 白車身在製造過程中,使用“陰極電泳塗裝”進行了防鏽處理,但內腔是無法處理的(陰極電泳塗裝時,因為電場遮蔽作用,內腔是無法處理的),所以技術人員發明了更進一步的防鏽蝕技術——內腔注蠟。汽車車身在造出來之後,要經受五到十年甚至更長的考驗,在這期間,環境可能很惡劣。生鏽(被氧化)是眾多金屬的基本化學特性,在常溫下就會慢慢發生,特別是汽車常用的鋼鐵材料,一旦生鏽,產生的氧化鐵會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子,造成更嚴重的鏽蝕。 從材料上講,只要在用鋼材,就沒法避免生鏽。鍍鋅鋼板也不能完全防止生鏽。如果您對高中時的化學課還有印象,應該還會記得這樣的一個實驗:將銅片和鋅片放入稀硫酸中,用導線將銅片和鋅片連線起來,並串聯上一個電流表,會發現有一個電流讀數——銅片和鋅片成了電池! 如果實驗不停地做下去,就會發現:鋅的質量越來越小。同時會收集到一定量的氫氣。這就是車身防鏽要防止的一種重要化學反應:“電化學腐蝕”。當鋅鍍到鐵上面時,如果發生這種化學反應(電化學腐蝕),因為鋅的標準電極電位比鐵的要低,所以一定是鋅首先“犧牲”掉了,而鐵則保留了下來,原理上有點類似下棋時的“丟卒保車”。 不幸的是,和這個有趣的實驗中的相同的化學反應(電化學腐蝕),不停地在我們的愛車的各個部位發生著。這些部分包括:兩塊鋼板焊接後留下的窄縫,某些夾層(如引擎外罩與內罩),結構設計上的空腔(比如前後縱梁與橫樑),車門和車門絞接處的絞鏈,甚至螺絲與螺孔、螺母之間也在進行著這樣的化學反應。 車身內的水,包括潮溼空氣中的水與溫差變化產生的冷凝水,都會把車內的金屬變成“小電池”。因為這些水一般不是純淨的,都含有電解質。在許多地區,雨水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因為雨水經常呈現比較強的酸性(有趣的事,汽車尾氣是造成酸雨的一個重要原因)。 汽車車身中有許多的空腔,這些空腔對於增加車身強度和減小車身重量非常重要,前面也提到,在普通的防鏽塗裝過程中,這些空腔是沒法處理到的。so為了防止這種電化學腐蝕從空腔內部發生,技術人員發明了內腔注蠟技術。注蠟的部位非常之多,一般有幾十個左右,大致列出如下: ●前縱梁、前橫樑、A柱、B柱、C柱、上邊梁、下邊梁、後縱梁、後橫樑(上下邊梁是指車頂、地板與側面的交接處內部的鋼樑) ●發動機罩上蓋版(就是雨刷器後面風檔前面那一塊) ●引擎內罩、外罩 ●所有的車門內板、外板(重點為門板下部) ●所有的車輪罩 ●行李艙內罩、外罩 ●其它所有出現空腔的地方。 在製造帶有空腔的部件時,一般預先已經留好注蠟孔。注蠟孔一般很小。而在縱梁這樣的部位,根本就沒有專門開孔,而是在縱梁的頂端進行噴注。 經過了焊接之後的白車身,在進行基本防鏽處理之後,就進入了注蠟的過程。 注蠟工藝的一開始是用熱風吹,一般這時的溫度在85度左右,比洗車時的熱風溫度要高 全車身加熱完畢後,將專用的內腔防鏽蠟加熱到115度,用專用的泵向預先留的注蠟孔注入已經溶化的蠟,並保持一定的時間讓多餘的蠟液自動流出。最終蠟膜的厚度在幾百微米左右。然後進入冷卻區用冷風吹至常溫。最後,將所有注蠟孔全部封死。 注蠟的流程很簡單,但是要控制好工藝卻很複雜,其實生產線上的事情幾乎都是這樣:工藝標準制定的時候非常困難,而一旦形成穩定可操作的規範後,就只剩下按部就班的製造過程了。除去注蠟技術外,還有一種噴蠟技術,防鏽效果不如注蠟技術,在這裡就不作介紹了。據說大眾是國內第一家引入空腔注蠟技術的汽車生產商。用120公斤蠟注入車身空腔,經過一定時間,最後殘留在車內的一公斤蠟在空腔表面形成均勻的保護膜。 綜合以上,空腔注蠟技術主要是起了提高車輛的抗-腐-蝕-效能的作,並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車輛在行使時的穩定性..不過相應的也增加了一點點油耗,而且這種技術已開始普及,比如奇瑞,比亞迪,還有比較低調的福特FOCUS(並未像大眾一樣把空腔注蠟作為強推買點)
空腔注蠟就是在車身底部四個空腔中打入一定量的液態蠟,經過特定工藝流程使留在車身空腔內部的蠟形成均勻的保護蠟膜(是膜不是塊),令水滴無隙可入,保證了整車良好的防腐效能。下面我們仔細瞭解一下什麼是空腔注蠟防鏽技術: 汽車的防鏽處理主要集中在車身上。在製造過程中的車身稱為“白車身”。 白車身在製造過程中,使用“陰極電泳塗裝”進行了防鏽處理,但內腔是無法處理的(陰極電泳塗裝時,因為電場遮蔽作用,內腔是無法處理的),所以技術人員發明了更進一步的防鏽蝕技術——內腔注蠟。汽車車身在造出來之後,要經受五到十年甚至更長的考驗,在這期間,環境可能很惡劣。生鏽(被氧化)是眾多金屬的基本化學特性,在常溫下就會慢慢發生,特別是汽車常用的鋼鐵材料,一旦生鏽,產生的氧化鐵會吸附空氣中的水分子,造成更嚴重的鏽蝕。 從材料上講,只要在用鋼材,就沒法避免生鏽。鍍鋅鋼板也不能完全防止生鏽。如果您對高中時的化學課還有印象,應該還會記得這樣的一個實驗:將銅片和鋅片放入稀硫酸中,用導線將銅片和鋅片連線起來,並串聯上一個電流表,會發現有一個電流讀數——銅片和鋅片成了電池! 如果實驗不停地做下去,就會發現:鋅的質量越來越小。同時會收集到一定量的氫氣。這就是車身防鏽要防止的一種重要化學反應:“電化學腐蝕”。當鋅鍍到鐵上面時,如果發生這種化學反應(電化學腐蝕),因為鋅的標準電極電位比鐵的要低,所以一定是鋅首先“犧牲”掉了,而鐵則保留了下來,原理上有點類似下棋時的“丟卒保車”。 不幸的是,和這個有趣的實驗中的相同的化學反應(電化學腐蝕),不停地在我們的愛車的各個部位發生著。這些部分包括:兩塊鋼板焊接後留下的窄縫,某些夾層(如引擎外罩與內罩),結構設計上的空腔(比如前後縱梁與橫樑),車門和車門絞接處的絞鏈,甚至螺絲與螺孔、螺母之間也在進行著這樣的化學反應。 車身內的水,包括潮溼空氣中的水與溫差變化產生的冷凝水,都會把車內的金屬變成“小電池”。因為這些水一般不是純淨的,都含有電解質。在許多地區,雨水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因為雨水經常呈現比較強的酸性(有趣的事,汽車尾氣是造成酸雨的一個重要原因)。 汽車車身中有許多的空腔,這些空腔對於增加車身強度和減小車身重量非常重要,前面也提到,在普通的防鏽塗裝過程中,這些空腔是沒法處理到的。so為了防止這種電化學腐蝕從空腔內部發生,技術人員發明了內腔注蠟技術。注蠟的部位非常之多,一般有幾十個左右,大致列出如下: ●前縱梁、前橫樑、A柱、B柱、C柱、上邊梁、下邊梁、後縱梁、後橫樑(上下邊梁是指車頂、地板與側面的交接處內部的鋼樑) ●發動機罩上蓋版(就是雨刷器後面風檔前面那一塊) ●引擎內罩、外罩 ●所有的車門內板、外板(重點為門板下部) ●所有的車輪罩 ●行李艙內罩、外罩 ●其它所有出現空腔的地方。 在製造帶有空腔的部件時,一般預先已經留好注蠟孔。注蠟孔一般很小。而在縱梁這樣的部位,根本就沒有專門開孔,而是在縱梁的頂端進行噴注。 經過了焊接之後的白車身,在進行基本防鏽處理之後,就進入了注蠟的過程。 注蠟工藝的一開始是用熱風吹,一般這時的溫度在85度左右,比洗車時的熱風溫度要高 全車身加熱完畢後,將專用的內腔防鏽蠟加熱到115度,用專用的泵向預先留的注蠟孔注入已經溶化的蠟,並保持一定的時間讓多餘的蠟液自動流出。最終蠟膜的厚度在幾百微米左右。然後進入冷卻區用冷風吹至常溫。最後,將所有注蠟孔全部封死。 注蠟的流程很簡單,但是要控制好工藝卻很複雜,其實生產線上的事情幾乎都是這樣:工藝標準制定的時候非常困難,而一旦形成穩定可操作的規範後,就只剩下按部就班的製造過程了。除去注蠟技術外,還有一種噴蠟技術,防鏽效果不如注蠟技術,在這裡就不作介紹了。據說大眾是國內第一家引入空腔注蠟技術的汽車生產商。用120公斤蠟注入車身空腔,經過一定時間,最後殘留在車內的一公斤蠟在空腔表面形成均勻的保護膜。 綜合以上,空腔注蠟技術主要是起了提高車輛的抗-腐-蝕-效能的作,並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車輛在行使時的穩定性..不過相應的也增加了一點點油耗,而且這種技術已開始普及,比如奇瑞,比亞迪,還有比較低調的福特FOCUS(並未像大眾一樣把空腔注蠟作為強推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