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鈴鈴
-
2 # 吳瓊Cissy
3-6歲的孩子可以清楚的表達想法,如果家長能用音樂豐富孩子詞彙庫,孩子的語言聯想能力就會直線提升,也就是說孩子想表達一個詞,他可以聯想到更多的詞彙去描述。
1)高頻詞唱出來
如果家長能在相應的場景裡把圍繞著高頻詞的歌曲唱出來並且和孩子互動,孩子對語言的關聯記憶會印象更深。
比如到動物園看到猴子,家長可以唱”Five little monkeys jump on the bed"(五隻猴子在床上跳),同時模仿著猴子跳來跳去,一會兒摔到頭,假裝打電話給醫生等等,孩子對猴子的記憶就會與歌詞、互動的畫面結合在一起,當孩子表達時,孩子的輸出就會有更多的角度。
2)用樂器探索感受音樂故事
音樂啟蒙故事主要以樂器的聲音為主角呈現,古典音樂中比如聖桑的《動物狂歡節》、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這兩部都是用不同的音樂樂器來演繹動物,孩子不僅可以瞭解故事,也能瞭解不同的樂器;
還有《七耳兔的故事》,它幫助孩子瞭解西洋樂器和中國名族樂器的區別,故事是七耳兔為了拯救自己的村子,一定要找到樂器之王,在一路的冒險旅程中,遇見了幾十種樂器。《七耳兔的故事》的音樂故事也讓孩子瞭解到不同樂器的聲音。
3)帶孩子去聽兒童啟蒙音樂會
音樂會已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屬,家長也要帶著孩子去感受適合孩子們的音樂會,比如根據德國原版繪本《放屁大象吹低音號》改編的《放屁大象音樂會》,音樂會上孩子們可以看到樂器可是由不同的小動物們演奏的。
活潑好動的小猴子喜歡叮叮咚咚的打擊樂,柔軟的貓科動物們大多選擇了弓弦樂器,叫聲清脆的小鳥們選擇了木管樂器等等,讓動物形象和樂器聲音創意的結合,孩子會對樂器和音樂充滿了好奇。
當孩子聽完音樂會再去描述大象的時候,就會對大象的聯想記憶有了更多可以分享的豐富素材,比如大象放屁的聲音跟低音號吹出來的很相似,大象笨重的走路的樣子就像銅管樂吹出來的聲音一樣沉重等等。
當孩子接觸的音樂越多,孩子遇到好東西的機率就越多,孩子的表達也就越豐富,這些好的事物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大,孩子才能更快的確定什麼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什麼更能打動別人。
我是Cissy育兒思考,致力於成為你育兒路上的溫暖陪伴。
回覆列表
鼓勵孩子大膽的表達自己,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節課。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尊重孩子表達的意願孩子想要和父母交流某個事情和觀點的時候,父母不要因為手頭的一點事,或者想休息一下,就讓孩子晚點說,或者讓他自己上網查。這些對於孩子表達自己來說都是不利的,一定要尊重孩子表達的意願,讓孩子願意說,想說,能說。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表達,而是家長和學校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儘管孩子說的話有時候很天真,但是父母一定不要直接打斷孩子,甚至批評孩子一片胡言亂語等,這樣會讓孩子下次更不敢說,不敢當著大家的面說。
父母要善於傾聽父母要學會傾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永遠是她最忠實的聽眾,瞭解孩子內心的小想法,再來進行慢慢的引導,不要隨便對孩子大喊大叫、教育批評。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一定要多鼓勵孩子積極和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有條件也可以把孩子推到更大的舞臺上去展現自己,這樣慢慢的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
以上回答,希望對父母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