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是蟑螂,小的是德國小蠊。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分佈最廣泛,也是最難治理的一類世界性家居衛生害蟲。它除了盜食、汙染食物,損害衣物、書籍,破壞電腦等精密儀器,造成經濟損失外,更主要的危害是傳播大量疾病。由於德國小蠊適應性強、繁殖快,易產生對化學殺蟲劑的抗藥性,因而對其防治難度很大。
中文學名
德國小蠊
拉丁學名
Blattella germanica
別稱
德國蟑螂、德國姬蠊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
外形特徵
德國小蠊成蟲為背腹扁平的橢圓形,分頭、胸、腹 3 部分,小的僅 0.2~0.5cm,多數體長在 10~30mm,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深褐色,體長和體色因種而異,一般體表具油亮光澤。早齡若蟲體小呈深褐色近於黑色,無翅,形成翅後的若蟲,在背中央有一條明顯的淡色條紋。蟑螂為下口式頭部,咀嚼式口器,有一對發達的複眼,單眼一對(小而不發達),翅 2 對,前翅革質,後翅膜質,但很少飛翔,有 3 對形狀相同的爬行足,股節發達,強勁有力,善於疾走,雄蟲腹部末節後緣兩側有 1 對腹刺,雌蟲無腹刺,據此可分別雌雄。前胸發達,背板寬大而扁平,中後胸較小,不能明顯區分,腹部扁闊,分為 10 節。
生活史及習性
生活史
德國小蠊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成蟲產卵,卵成熟為若蟲,若蟲羽化為成蟲。卵莢彎彎細長,形似香腸,形成後掛在雌蟲腹部末端,孵化前產下,有時卵莢掛在尾端就開始孵化。德國小蠊是唯一長時間攜帶卵莢的室內蜚蠊種。雌蟲一生可產下4~8個卵莢,每個卵莢可孵化若蟲30~40個,從卵莢形成至孵化需28天,若蟲蛻皮6~7次變為成蟲,蛻過1次皮,就增長1齡。德國小蠊成蟲化後一週,即成熟,可以繁殖,每年繁殖2~3代,室內條件下,若蟲齡期完成需要40~125天,若在不利條件下或在早期若蟲的附肢受到損傷時,齡期可能會有額外的增加,以使受傷的身體部位恢復和再生。成蟲期約5~8個月,高溫時可縮短。無雄蟲時,雌蟲也能產卵,但未見孵化出若蟲。
生活習性
德國小蠊最早起源於高溫、高溼的非洲,現仍喜歡棲息在比較溫暖、潮溼的環境。若蟲與成蟲有相同的習性,為負趨光性昆蟲,它們白天躲藏在溫暖潮溼和黑暗的隱蔽場所,如牆壁、天花板、櫥櫃和臺桌等傢俱的縫隙、角落;雜物堆、陰溝、各種水暖管道和電源線路間的縫洞都是德國小蠊的藏身之地,夜間出來尋找食物、水和進行交配。如果白天看到德國小蠊,就說明這個地方的蟑螂已經氾濫成災了,而能藏身的縫隙已經蟲滿為患或食物和溼度不足。
德國小蠊為雜食性昆蟲,家棲品種不僅喜食居民住戶中的清潔食物,如糖類、澱粉、肉類、奶製品等,也喜食不衛生環境中的“食物”,如腐敗的食物、人類的痰液和毛髮等,並存在邊吃、邊拉、邊吐的生活惡習。水對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為重要,如果有食物和水,成蟲能存活1月以上;如過沒有食物和水,則不超過2周,群體中就會出現互相殘食的情況。如果沒有水和食物的來源,大部分德國小蠊在白天也會不顧一切地侵擾到某些建築群的非食物區去尋找零星的食物。溫暖季節偶爾也會看到德國小蠊聚集在室外的垃圾附近,這主要也是因為室內的群體聚集太多或使用殺蟲劑驅趕作用而造成的。
德國小蠊是很活躍的昆蟲,更喜歡在密縫和夾雜物中生存,也經常會夾雜在蔬菜、服裝、木材、布匹和其他食品以及物品中而被帶入家中或運到其他的城市和國家,經常以“搭便車”的方式進行傳播和入侵。
分佈
德國小蠊是蜚蠊目中分佈最廣泛、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和最難治理的一類重要害蟲,它在全世界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均有分佈,在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廣東、福建、上海、北京、山東、遼寧、湖南、湖北、黑龍江、陝西和新疆等地都廣泛分佈。
大的是蟑螂,小的是德國小蠊。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分佈最廣泛,也是最難治理的一類世界性家居衛生害蟲。它除了盜食、汙染食物,損害衣物、書籍,破壞電腦等精密儀器,造成經濟損失外,更主要的危害是傳播大量疾病。由於德國小蠊適應性強、繁殖快,易產生對化學殺蟲劑的抗藥性,因而對其防治難度很大。
中文學名
德國小蠊
拉丁學名
Blattella germanica
別稱
德國蟑螂、德國姬蠊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
外形特徵
德國小蠊成蟲為背腹扁平的橢圓形,分頭、胸、腹 3 部分,小的僅 0.2~0.5cm,多數體長在 10~30mm,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深褐色,體長和體色因種而異,一般體表具油亮光澤。早齡若蟲體小呈深褐色近於黑色,無翅,形成翅後的若蟲,在背中央有一條明顯的淡色條紋。蟑螂為下口式頭部,咀嚼式口器,有一對發達的複眼,單眼一對(小而不發達),翅 2 對,前翅革質,後翅膜質,但很少飛翔,有 3 對形狀相同的爬行足,股節發達,強勁有力,善於疾走,雄蟲腹部末節後緣兩側有 1 對腹刺,雌蟲無腹刺,據此可分別雌雄。前胸發達,背板寬大而扁平,中後胸較小,不能明顯區分,腹部扁闊,分為 10 節。
生活史及習性
生活史
德國小蠊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成蟲產卵,卵成熟為若蟲,若蟲羽化為成蟲。卵莢彎彎細長,形似香腸,形成後掛在雌蟲腹部末端,孵化前產下,有時卵莢掛在尾端就開始孵化。德國小蠊是唯一長時間攜帶卵莢的室內蜚蠊種。雌蟲一生可產下4~8個卵莢,每個卵莢可孵化若蟲30~40個,從卵莢形成至孵化需28天,若蟲蛻皮6~7次變為成蟲,蛻過1次皮,就增長1齡。德國小蠊成蟲化後一週,即成熟,可以繁殖,每年繁殖2~3代,室內條件下,若蟲齡期完成需要40~125天,若在不利條件下或在早期若蟲的附肢受到損傷時,齡期可能會有額外的增加,以使受傷的身體部位恢復和再生。成蟲期約5~8個月,高溫時可縮短。無雄蟲時,雌蟲也能產卵,但未見孵化出若蟲。
生活習性
德國小蠊最早起源於高溫、高溼的非洲,現仍喜歡棲息在比較溫暖、潮溼的環境。若蟲與成蟲有相同的習性,為負趨光性昆蟲,它們白天躲藏在溫暖潮溼和黑暗的隱蔽場所,如牆壁、天花板、櫥櫃和臺桌等傢俱的縫隙、角落;雜物堆、陰溝、各種水暖管道和電源線路間的縫洞都是德國小蠊的藏身之地,夜間出來尋找食物、水和進行交配。如果白天看到德國小蠊,就說明這個地方的蟑螂已經氾濫成災了,而能藏身的縫隙已經蟲滿為患或食物和溼度不足。
德國小蠊為雜食性昆蟲,家棲品種不僅喜食居民住戶中的清潔食物,如糖類、澱粉、肉類、奶製品等,也喜食不衛生環境中的“食物”,如腐敗的食物、人類的痰液和毛髮等,並存在邊吃、邊拉、邊吐的生活惡習。水對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為重要,如果有食物和水,成蟲能存活1月以上;如過沒有食物和水,則不超過2周,群體中就會出現互相殘食的情況。如果沒有水和食物的來源,大部分德國小蠊在白天也會不顧一切地侵擾到某些建築群的非食物區去尋找零星的食物。溫暖季節偶爾也會看到德國小蠊聚集在室外的垃圾附近,這主要也是因為室內的群體聚集太多或使用殺蟲劑驅趕作用而造成的。
德國小蠊是很活躍的昆蟲,更喜歡在密縫和夾雜物中生存,也經常會夾雜在蔬菜、服裝、木材、布匹和其他食品以及物品中而被帶入家中或運到其他的城市和國家,經常以“搭便車”的方式進行傳播和入侵。
分佈
德國小蠊是蜚蠊目中分佈最廣泛、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和最難治理的一類重要害蟲,它在全世界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均有分佈,在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廣東、福建、上海、北京、山東、遼寧、湖南、湖北、黑龍江、陝西和新疆等地都廣泛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