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面)的交角 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的軌道面成66°34′的傾斜。這個角度同人們拿鉛筆書寫時筆桿與桌面的傾斜相仿。人們有時形象地比喻為地球“斜著身體”繞太陽公轉。 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係,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餘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則表現為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並被稱為黃赤交角,又稱"黃赤大距"。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叫白羊宮(白羊座)第一點和天秤宮(天秤座)第一點,在北半球分別稱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二分點。黃道上距天赤道最遠的兩點,叫巨蟹宮(巨蟹座)第一點和摩羯宮(摩羯座)第一點,即北半球的夏至點和冬至點,合稱二至點。二至點距天赤道23°26′,稱黃赤大距,是黃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現。 黃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現為南北天極對於南北黃極的偏離。天軸垂直於赤道面,黃軸垂直於黃道面,既然黃赤交角是23°26′,那麼,天極對於黃極的偏離,必然也是23°26′(圖1)。 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前已述及,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週年變化的主要原因。下節還將要說明,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係,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餘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則表現為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並被稱為黃赤交角。 .地球自轉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由於地球公轉時斜著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66°34′)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變。
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迴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迴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23°26′S~23°26′N作週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來。假設黃赤交角變大,那麼太陽的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相應變動,直射點會超過現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樣極線(66°34′)也會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從而使溫帶範圍縮小。既然極地範圍的擴大,那麼極晝極夜的範圍也會相應增大。
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與赤道面(天赤面)的交角 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的軌道面成66°34′的傾斜。這個角度同人們拿鉛筆書寫時筆桿與桌面的傾斜相仿。人們有時形象地比喻為地球“斜著身體”繞太陽公轉。 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係,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餘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則表現為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並被稱為黃赤交角,又稱"黃赤大距"。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叫白羊宮(白羊座)第一點和天秤宮(天秤座)第一點,在北半球分別稱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二分點。黃道上距天赤道最遠的兩點,叫巨蟹宮(巨蟹座)第一點和摩羯宮(摩羯座)第一點,即北半球的夏至點和冬至點,合稱二至點。二至點距天赤道23°26′,稱黃赤大距,是黃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現。 黃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現為南北天極對於南北黃極的偏離。天軸垂直於赤道面,黃軸垂直於黃道面,既然黃赤交角是23°26′,那麼,天極對於黃極的偏離,必然也是23°26′(圖1)。 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前已述及,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週年變化的主要原因。下節還將要說明,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 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係,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餘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則表現為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並被稱為黃赤交角。 .地球自轉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由於地球公轉時斜著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66°34′)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變。
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迴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迴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23°26′S~23°26′N作週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來。假設黃赤交角變大,那麼太陽的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相應變動,直射點會超過現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樣極線(66°34′)也會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生變化。從而使溫帶範圍縮小。既然極地範圍的擴大,那麼極晝極夜的範圍也會相應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