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
易經獨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見聖人。汝始弱齡吾已耄,要當致力各終身。
冬夜讀書示子聿
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學工夫始可言。
宦途至老無餘俸,貧悴還如筮仕初。賴有一籌勝富貴,小兒讀遍舊藏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世間萬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餘。布被藜羹緣未盡,閉門更讀數年書。
簡斷編殘字欲無,吾兒不負乃翁書。
絕勝鎖向朱門裡,整整牙籤飽蠹魚。
聖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傳舊典刑。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雪一燈青。
讀書萬卷不謀食,脫粟在傍書在前。
要識從來會心處,曲肱飲水亦欣然。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詩意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
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從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深刻的道理,必須自己去實踐、去體驗。
編輯本段
中心思想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
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
解說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裡,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
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
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讚揚。“遺”,即保留。“無遺力”,毫無保留,竭盡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習慣,打好紮實基礎,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後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
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
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冬夜讀書示子聿》翻譯:古人做學問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瞭解必須親自透過實踐才行。
陸游
易經獨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見聖人。汝始弱齡吾已耄,要當致力各終身。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學工夫始可言。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宦途至老無餘俸,貧悴還如筮仕初。賴有一籌勝富貴,小兒讀遍舊藏書。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世間萬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餘。布被藜羹緣未盡,閉門更讀數年書。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簡斷編殘字欲無,吾兒不負乃翁書。
絕勝鎖向朱門裡,整整牙籤飽蠹魚。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聖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傳舊典刑。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雪一燈青。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
讀書萬卷不謀食,脫粟在傍書在前。
要識從來會心處,曲肱飲水亦欣然。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詩意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
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從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深刻的道理,必須自己去實踐、去體驗。
編輯本段
中心思想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
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
編輯本段
解說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裡,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
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
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讚揚。“遺”,即保留。“無遺力”,毫無保留,竭盡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習慣,打好紮實基礎,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後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
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
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冬夜讀書示子聿》翻譯:古人做學問是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瞭解必須親自透過實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