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和萱都是兩種美好的植物,梓和桑樹常種植在住宅旁邊,俗語說,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詩經中就有描述。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詩·小雅·小弁》朱熹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後來桑梓就漸漸指代故鄉。
並且詩文中,大量出現,“桑梓”的意象,如漢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覩舊裡焉。”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江淹的《效阮公詩》
“夕雲映西山,蟋蟀吟桑梓”
柳宗元 《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新唐書·韓琬傳》:“夫流亡之人非愛羈旅、忘桑梓也,歛重役亟,家產已空,鄰伍牽連,遂為遊人。”
等等,已經廣為人接受。
再看萱草,一種草本植物,傳說可以使人忘憂,因此有“萱草忘憂”之說,其實也就是現代說的黃花。
詩經,《衛風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最後一句“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意思大概是哪裡有萱草,以解我憂呢?
這種說法還有《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白居易,詩《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
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也是一首以萱草解憂為意象之詩。
“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勞心插。”劉禹錫用杜康散悶,蘇軾用萱草忘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萱堂代指母親。
那麼萱代指母親,出處何在?見之於《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此意象的詩文有
唐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王冕《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另外,椿萱並列,代指“父母”。
唐.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滿頭。”
明.湯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受人曲》:“椿萱衰邁,松菊蕭條。”
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當今生花開一紅,願來生把萱椿再奉。”
因此,“梓”與“萱”都與父母,家鄉之意象有關。可以說是具有美好的內涵。
但是用的太多,太氾濫了,那種美好的意象,似乎被掩蓋了。筆者重新提及,也希望大家莫因某些原因,忽視了其內涵。
梓和萱都是兩種美好的植物,梓和桑樹常種植在住宅旁邊,俗語說,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詩經中就有描述。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詩·小雅·小弁》朱熹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後來桑梓就漸漸指代故鄉。
並且詩文中,大量出現,“桑梓”的意象,如漢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覩舊裡焉。”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江淹的《效阮公詩》
“夕雲映西山,蟋蟀吟桑梓”
柳宗元 《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新唐書·韓琬傳》:“夫流亡之人非愛羈旅、忘桑梓也,歛重役亟,家產已空,鄰伍牽連,遂為遊人。”
等等,已經廣為人接受。
再看萱草,一種草本植物,傳說可以使人忘憂,因此有“萱草忘憂”之說,其實也就是現代說的黃花。
詩經,《衛風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最後一句“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意思大概是哪裡有萱草,以解我憂呢?
這種說法還有《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白居易,詩《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
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也是一首以萱草解憂為意象之詩。
“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勞心插。”劉禹錫用杜康散悶,蘇軾用萱草忘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萱堂代指母親。
那麼萱代指母親,出處何在?見之於《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此意象的詩文有
唐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王冕《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另外,椿萱並列,代指“父母”。
唐.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滿頭。”
明.湯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受人曲》:“椿萱衰邁,松菊蕭條。”
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當今生花開一紅,願來生把萱椿再奉。”
因此,“梓”與“萱”都與父母,家鄉之意象有關。可以說是具有美好的內涵。
但是用的太多,太氾濫了,那種美好的意象,似乎被掩蓋了。筆者重新提及,也希望大家莫因某些原因,忽視了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