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93732337281

    起初,發展心理學將人際關係的依戀型別有三種: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和迴避型(avoidant)。

    他們發現,嬰兒對其主要照料者的依賴表現出不同模式。

    她們將實驗分為三組進行。

    第一組嬰兒哭喊時,慈愛的照料者總是如約而至,得到此種呵護的小寶貝們就能舒心地依賴他人,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結果,這些兒童就會發展出安全型依戀:他們快樂地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出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

    其他嬰兒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對孩子的照料無法預測,而且並不持續,照料者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卻心不在焉,焦急煩躁,有時根本就不出現,這些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複雜的情感,這種依戀型別就是焦慮—矛盾型。這些孩子由於不能確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時會回來關照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賀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

    最後,第三組嬰兒的照料者在關照孩子時,帶著拒絕或敵對的態度勉強為之。孩子就會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與他人的關係上未作不前,表現出迴避型依戀。迴避依戀型的孩子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認為早期的人際經驗會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的發展程序。

    但是後來,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指出,人們避免和他人親密接觸有兩種不同的原因,一種情況是人們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對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絕和欺騙;另一種情況是人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真心的喜歡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願意與他人發生緊密的依戀關係。

    所以巴塞洛繆認為成人有四種依戀型別,第一種安全型和兒童的安全依戀完全相同,第二種痴迷型是塞洛繆給焦慮矛盾的新名稱,因為這種型別的人若要感覺心安,就要過分的依賴於他人的讚許,所以他們要過度的追求認同,沉溺於人際關係,擔心關係破裂。

    第三和第四依戀型別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迴避型”。恐懼型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相反,疏離型的人認為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最近的依戀研究不再簡單地把人們分為安全,痴迷,恐懼和疏離四種類型,而是給出人們在憂慮和迴避兩個維度中的相對位置。

    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依戀型別的形成原因:先天和後天。

    1、依戀型別受到個體與生俱來的特質影響,基因塑造了我們的依戀型別。

    2、 然而,我們的經驗在塑造之後的依戀關係上甚至起著更大的作用,父母對我們接納或拒絕的程度在很早就有巨大的影響。懷孕時快樂的準媽媽與焦慮矛盾的準媽媽相比,前者的孩子在一年後更可能具有安全型依戀嬰兒出生後月那親密夫妻和睦的媽媽一般能成為。周到體貼,充滿愛心的照料者,故而安全行的媽媽王姨網友安全型的孩子,而不安全型的媽媽則往往也有不安全型的孩子。不過,即使煙兒天生難纏意諾如果訓練媽媽們養護嬰兒時的敏感性和迴應性,他們的孩子咋比沒有接受類似訓練的媽媽們的同類孩子更可能表現出安全性一臉。對兒童依戀型別的影響在學前期之後仍未結束。七年級的少年接受的養護能預測他們成年後在愛情和友誼的行為表現。父母給予關愛和支援的少年,在數年後對待戀人和朋友更加熱情。毫無疑問,年輕人把從家中學到的經驗運用到了以後的人際關係上。

    然而,我們並不會被動的接受童年經驗的束縛,因為依戀型別不斷地受到我們成人後的經歷的影響。

    最後一句話:依戀型別既然是習得的,就可能發生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戀型別的確會發生新的改變。一次悲痛欲絕的分手,會讓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在安全,一段如膠似漆的戀情也能慢慢讓迴避親密的人不再懷疑和戒備親密感情。在兩年之內總有1/3的依戀型別可以發生實質性變化。

    我只是文獻的整合工 :

    〔1〕羅蘭·米勒.《親密關係》〔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4-1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歲以後的寶寶應該用什麼杯子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