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塵6373273040166

    韓信沒有擁兵自重的條件。雖然,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韓信將的都是劉邦的兵,大將更多是跟隨劉邦起義的嫡系。韓信是明智的,要官行,獨立不行,得跟著劉邦幹。

  • 2 # 秦使者

    韓信終究不會當上漢王,原因有幾點:

    1.韓信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不忍心對劉邦下手;再者,自劉邦與韓信相識以來,韓信就一直是“臣子”的身份與劉邦相處,他早已習慣了劉邦的領導。

    2.韓信雖可以擁兵自重,但士兵大多與劉邦一心,只是歸韓信管轄而已,如若韓信起兵謀反,則士兵定會倒戈相向,故韓信最多逼漢王劉邦要官要地,但不會逼劉邦退去王位。

    3.劉邦身邊不乏謀事之人如張良、蕭何之輩,他們不會對平定天下的韓信置之不管,出謀獻策肯定是少不了,再加之呂后對異性王強烈的戒心,韓信始終會在劫難逃。

  • 3 # 八卜書友

    總的來說,韓信前後有兩次機會可以擁兵自重,攪動天下局勢。

    第一次在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平定齊地之後。當是時,漢王劉邦與楚王項羽在廣武山對峙,雙方的態勢由項羽把劉邦打的滿地兒跑進入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戰略相持階段。韓信作為第三方力量,同時受到劉、項拉攏。

    此時,劉邦眼巴巴的盼著韓信出兵救援自己,而韓信卻向劉邦要封假齊王,劉邦氣得大罵,罵完後乖乖兒的封韓信為齊王。

    此時,項羽的後方被彭越不停的騷擾,軍資不繼,自己的第一心腹大將龍且也被韓信斬殺,項王恐。按著項羽的脾氣,把韓信剝皮的心都有。但是項羽此時卻不計較前嫌,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遊說韓信,要三分天下。韓信記仇,“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現在知道來求我了,晚了。

    此時,韓信的謀士蒯通深知此時的天下大勢權在韓信,韓信此時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依附哪一方都不得好死,應該自立與劉、項共分天下。韓信對劉邦自作多情,意在漢,因此不聽蒯通的規勸。

    如果此時韓信擁兵自重,則天下三分,漢王不帝,項王不滅,韓信王齊,誰也沒轍。“三國演義”提前四百年上演,天下大統不知何年了。

    第二次在漢六年,公元前201年,韓信被徙封楚王。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便準備捉拿韓信。韓信想過要造反,但是最後卻再一次對劉邦自作多情,認為自己無罪,清者自清,便束手就擒。此時劉邦稱帝,天下表面歸漢,實則國勢不穩,劉邦因功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敖,個個擁兵自重,隨時可能造反,其中燕王臧荼首先發難,其後除長沙王吳芮外,其他諸侯王先後反叛。

    如果韓信此時果斷起兵抗拒劉邦,再連通彭越、英布等陳明利害,相約起兵,天下頓時便會大亂。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再加上彭越、英布之勇,雙方會各有五分勝算,劉邦勝在事權歸一,天下歸心;韓信勝在軍機莫測,兵強將勇。因此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4 # 星海拾史

    歷史重來,韓信必反,天下歸於大亂。劉邦對韓信太狠了,韓信死了不算,還夷滅其宗族,有個成語叫功勳三公,就是來自韓信,說在韓信、張良、蕭何中韓信功勞最大,想想這麼大的功臣最後卻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韓信擁兵自重其實還是有機會的,在楚漢相爭之際,韓信手下有個謀士蒯通,向韓信獻了天下三分之計,意思是坐擁大軍、招賢納士、自立為王;這計謀是可以的啊,當時韓信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幫誰誰就拿天下,不幫自己就可以坐擁為王,定天下三分,可韓信太相信劉邦,還覺得劉邦不會奪他的齊王位置,結果不是奪你權力那麼簡單,是要置你於死地,還要犁庭掃穴、斬草除根。

    到楚滅之後,韓信仍有機會擁兵自重,前提是不再輕信劉邦。當時的局面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洶湧,異姓王還有好幾個,他們雖然歸附劉邦,但一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各自為營,憑藉國士無雙的韓信要反還是非常可能的,至少能做到保全自身、偏安一隅,這樣好歹自己的宗族沒事。可惜韓信是第一批被除的異姓王,先詔入京、再奪兵權、軟禁、最後殺害,步步為營,你想沒了兵的兵仙又有何用?所以,韓信真要擁兵自重,就別離開自己的軍隊,手握重權不放,這樣天下局勢可能會變,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為什麼我認為韓信擁兵自重一定成功,因為歷史上韓信的結局夠慘了,夷滅宗族了啊,做了就能比這好一點。還有韓信是謀戰派的,不是一身蠻力,他是有頭腦的,就在於有沒有稱王稱霸的心思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裡面誰先認真誰就輸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