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種是40歲之前要什麼沒什麼,40歲之後也是一樣,但是人還活著,這兩種人生您願意要哪種?
4
回覆列表
  • 1 # 想去看海的魚1

    你這是兩個極端,只有少數人有這種體驗,大部分人都是40歲之前忙忙碌碌,40歲之後依然忙碌,但是身體素質在慢慢下降。

  • 2 # 玉宿林峰

    這個標題很好!正應了古人那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如果以40歲為界,將人生劃為兩段。那麼前一段就好像四季的春夏,沐盡朝陽雨露。後一段就好像四季的秋冬,不得不承受風雪冰霜。

    40歲之前,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大人,也可以把自己看做孩子。因為我們的孩子沒長大,我們的父母還年輕。

    40歲之後,我們不得不把我們的孩子都看成大人。把我們自己看做即將老去的人。我們有太多事想幹而不敢幹,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一步邁出去是深還是淺。也有太多事不想幹也得幹,因為我們身邊有太多親人。

    40歲前我們的身體就是不壞之身,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啥也不怕,有副好腸胃兜著。40歲後的身體搖身一變就成了廢銅爛鐵,菸酒全戒,也擋不住這疼那癢。太注意養生吧!覺得人生短暫,有點虧。不養生吧!這臺破車面臨大修。

    有人說40歲就是日中的太陽,是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可誰不知道啊!輝煌之後就是黯淡。在這個壓力大於福利的年齡,誰不回憶青春那會兒?誰不憧憬退休那會兒?青春那會兒,錢,父親賺。飯,母親做。活兒不用管。退休以後呢?也許我們不用再辛苦工作,不用再看別人的臉色。

    人生短暫,如露亦如電。20年轉眼就過去了,未來的20年轉眼就會來到。如果40歲前啥也不幹,就是吃喝玩樂,然後40歲就死,可能誰都不會同意。換個選項,不用死,到40歲就老怎樣?老成80歲的模樣,可能還是不會有人同意。

    為什麼呢?

    為什麼人生苦短,給一個短但不苦的選項就沒人會同意呢?

    我想,也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吧!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苦樂相依,才是幸福。

  • 3 # 草堂禪趣

    這兩種說法雖然說也絕對了些,但也代表一種當今社會生活方式與人們思考的生活方式之傾向,生活,本來就不該用這種思維方式來過下去。好好一個人的人生、生活,為什麼非要這麼留下遺憾,不圓滿呢?但可以想像,這兩種極端現像也只是一種想法罷了,其實,生活的實際情況總要比這種單調的情況複雜得多。

    首先,對生活、對命運和自己的期待,我們要有個正常的想法,沒必要總抱持著很大的奢侈的慾望,總想著我們的生活,要做到要什麼就得有什麼,要做到無憂無慮,這種想法就有些不正常的樣子,生活是複雜的,俗語說,今日不知明日的事情,在正常的期待和努下生活,抱著積極的想法去生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但是,一旦遇到什麼棘手的問題,也是很正常的。一個人要有感恩心與知足心,不可對物質生活,總想著什麼都不缺,是那種十分滿足的樣子。這會成問題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其實,當一個的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的時候,他的人生也就已經到了圓滿的時候,水滿則溢,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就是一個生活也即將走向完結的時候。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不可總抱著太多過份與奢侈的慾望。

    40歲之前,你就已經過上了很富足的奢侈的生活,那麼你以後的生活將打算怎麼樣去度過呢?正如你說的,四十歲就死了。這有什麼意義?還有一種生活就是四十歲了,要什麼沒什麼,人依然活著,這是說一種比較貧窮的生活狀態,一個人現實生活過不好,可以慢慢地去努力改善,只要生命常在,還有很多機會與很大的希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還是有希望的。那種最愚痴的生活心態是為了體面的生活而不顧一切地用健康、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的那種生活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沈從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