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雖多種多樣,但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其一:取字最常見的方法是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釋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爾雅·釋地》中解釋“廣平曰原”。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堅,固和堅都有“堅定不可動搖”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釋則是“古代美男子的稱呼”;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鞏和固意義相同。再如毛澤東,字潤之,“澤”與“潤”含義也相近。 其二:名與字所取文字的含義正好相反相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癒、越來越好”之意;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殊與同”就是意義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則是昏暗的意思。黃損,字益之,徐退,字進之, “損”與“益”,“退”與“進”,都正好可組成反義詞,這類雖然不多,但細細品味也別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於聯想中識雅趣。如關羽,字雲長,由鳥兒的羽毛連想到天空的浮雲。賈島,字浪仙,由島想到浪花的潔白自由。陸龍,字在田,錢謙,字受益,高明,字則誠,李宗仁,字德鄰,這一種又是根據某一成語而來:此類成語分別是:“見龍在田”,“謙受益”,“明則誠”,“德不孤,必有鄰”。 還有一部分由於詞義的變遷,現在已經很難看出他們的名和字之間的聯絡了,但如果我們深入的去了解,還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奧秘。例如:孟子,名軻,字子輿《說文·車部》中解釋:軻“接軸車”,輿“古代馬車車廂”,由此可見孟子的名和字的關係應屬於上面所說的第一中情況。再如: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馮(憑)軾而觀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從這裡來看蘇軾的名和字的關係應屬第三中情況。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樣,不是簡單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們瞭解了古人名和字的關係,也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例如;北宋詞人“秦觀”中“觀”的讀音是讀guān,還是guàn時,我們不妨透過他的字去推斷。秦觀,字少遊,從他的字我們可以斷定是讀guān。 一般來說,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比如,據《論語》記載,孔子為顯示自己“聖人”的謙讓有禮,在學生面前常自稱“丘”。一般地說,自稱名的場合,常是下級面對上級,臣子面對君王,晚輩面對長輩。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於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如西漢李陵《答蘇武書》:“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子卿自是蘇武的字。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後,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雲乃有此兒!”因為失言,他竟直呼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鬚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可見當時稱謂要求之嚴格!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雖多種多樣,但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其一:取字最常見的方法是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釋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爾雅·釋地》中解釋“廣平曰原”。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堅,固和堅都有“堅定不可動搖”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釋則是“古代美男子的稱呼”;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鞏和固意義相同。再如毛澤東,字潤之,“澤”與“潤”含義也相近。 其二:名與字所取文字的含義正好相反相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癒、越來越好”之意;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殊與同”就是意義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則是昏暗的意思。黃損,字益之,徐退,字進之, “損”與“益”,“退”與“進”,都正好可組成反義詞,這類雖然不多,但細細品味也別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於聯想中識雅趣。如關羽,字雲長,由鳥兒的羽毛連想到天空的浮雲。賈島,字浪仙,由島想到浪花的潔白自由。陸龍,字在田,錢謙,字受益,高明,字則誠,李宗仁,字德鄰,這一種又是根據某一成語而來:此類成語分別是:“見龍在田”,“謙受益”,“明則誠”,“德不孤,必有鄰”。 還有一部分由於詞義的變遷,現在已經很難看出他們的名和字之間的聯絡了,但如果我們深入的去了解,還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奧秘。例如:孟子,名軻,字子輿《說文·車部》中解釋:軻“接軸車”,輿“古代馬車車廂”,由此可見孟子的名和字的關係應屬於上面所說的第一中情況。再如: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馮(憑)軾而觀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從這裡來看蘇軾的名和字的關係應屬第三中情況。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樣,不是簡單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們瞭解了古人名和字的關係,也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例如;北宋詞人“秦觀”中“觀”的讀音是讀guān,還是guàn時,我們不妨透過他的字去推斷。秦觀,字少遊,從他的字我們可以斷定是讀guān。 一般來說,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比如,據《論語》記載,孔子為顯示自己“聖人”的謙讓有禮,在學生面前常自稱“丘”。一般地說,自稱名的場合,常是下級面對上級,臣子面對君王,晚輩面對長輩。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於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如西漢李陵《答蘇武書》:“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子卿自是蘇武的字。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後,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雲乃有此兒!”因為失言,他竟直呼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鬚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可見當時稱謂要求之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