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三國志》是一部史書,言辭簡要,沒有多少評論,主要以記述歷史事實;《三國演義》則是一部演義小說,根據作者羅貫中的意圖展現各種歷史畫面,羅貫中的做《三國演義》是在熟讀《三國志》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演義,歷史大脈絡是和歷史是相符的,但具體事件的描寫確實根據作者的意願進行闡述。

    羅貫中是從儒家思想政治道德的核心出發,鮮明的表達了擁劉反曹貶吳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裡願望,這個心理願望指的是羅貫中所在明朝的人民群眾。《三國演義》這一主旨使得這部演義小說頗受明朝的群眾歡迎,明朝從上而下掀起了閱讀《三國演義》熱潮,同時也帶動很多文人研究《三國志》,《三國志》也因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為世人所知,相得益彰。

    如果仔細閱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你會發現羅貫中是對《三國志》有系統學習和研究的,掌握的非常全面,並沒有什麼對吳國史料更少一些。

    羅貫中張冠李戴的那些事。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很多屬於東吳的事蹟張冠李戴到蜀漢人員身上,而且傳播很廣,大有取代正史的現象發生。

    一、溫酒斬華雄——孫堅表示不服。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可謂家喻戶曉了。《三國志》中孫堅和董卓的大將徐榮在征戰中不期而遇,孫堅被打的落花流水,幸虧自己的部將祖茂穿戴了孫堅的服飾才得以逃跑。

    孫堅收拾殘兵敗將準備對抗董卓的部隊,董卓派遣呂布和胡軫共同打擊孫堅。董卓手下的這兩個人互相不信任,互相掣肘,被孫堅抓住機會大破董卓軍隊,華雄就是在呂布和胡軫的扯皮中被孫堅殺了。(溫酒斬華雄形象圖)

    羅貫中不熟悉《三國志》怎麼可以張冠李戴,讓關羽溫酒斬了華雄吶!

    二、借東風——周瑜表示不服。

    火燒赤壁中,東吳的主將周瑜是參戰的主力,至於用什麼作戰方式周瑜說了算,根本不可能牽扯諸葛亮多少事情。火燒赤壁的偏東風是怎麼來的吶?這主要是周瑜在此地訓練士兵,駐守此地時間很長,對這一帶的地理環境、氣候都十分了解。根據軍事專家的研究推斷,這裡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形成偏東風,周瑜是非常熟悉的。軍事家藉助天氣氣候的戰例屢見不鮮,這個偏東風也不是諸葛亮借來的!(諸葛亮借東風形象圖)

    三、草船借箭——孫權表示不服。

    赤壁大戰之前,周瑜逼迫諸葛亮要十萬支箭,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諸葛亮卻巧妙的完成了。其實《三國志》根本不是這樣記載的,孫權促成了這次草船借箭。

    213年,曹操和孫權對峙在濡須(安徽巢湖長江口一帶),孫權知道曹操多疑,而且北方士兵不擅長水戰。於是在一個有薄霧的時候,船上佈滿草人,孫權親自指揮戰船逼近曹軍營寨。曹操擔心有詐,命令弓箭手萬箭齊發,大部分的箭支都射在了船上的草人。孫權遊蕩騷擾一番,戰船撤回,弄到了不少的箭支。曹操知道了詳細情況後曾經哀嘆: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

    草船借箭這事是孫權乾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繪畫)

    羅貫中諸如此類的張冠李戴現象有不少,假如他不熟悉《三國志》的話,怎麼可能如此嫻熟的做《三國演義》吶!

    《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三國志》)

    《三國演義》要體現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就會摒棄掉主要角色的一些不利記載,轉而為他們樹立高大上的光輝形象,這是演義劇情的需要。

  • 2 # 鄉村故事瘋一把

    這怎麼看也是陳壽掌握的蜀國史料更少。

    陳壽的《三國志》共計六十五卷,而韋昭,薛瑩等人合著的《吳書》便有五十五卷。參考裴松之補註的《吳書》內容,韋昭,薛瑩等合著的《吳書》顯然囊括了早期的中原群雄,以及陳壽於《三國志》中有列傳及未列傳或未記錄之人物。

    比起“失其行事,故不為傳”的蜀國史料,陳壽所掌握的吳國史料多得很,韋昭,薛瑩等合著的《吳書》應是主要參考資料。此外,陳壽還記載了薛瑩死後的吳國內容,那麼顯然陳壽能參考的吳國資料並非只有韋昭,薛瑩等合著的《吳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教師三級職稱準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