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曉之羽
-
2 # 看風雲吹大氣
在中國創立科舉的初衷是為了對抗當時極其興盛的門閥世家。皇帝為了把權利更加的集中在中央,透過科舉的方式選拔效忠於皇帝的寒門人才。
而日本的皇權,象徵意義多於實際意義。天皇是沒有多少權利的,權貴氏族太過強大,有心亦無力去推行科舉制度。
-
3 # 日本二三事
日本古代其實也施行過科舉制度,之不過因為原本的官僚體制,科舉制度並未在日本推廣。這篇文章我就介紹一下日本古代的選舉制度吧!
日本的“科舉制度”受到唐朝的影響,日本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匯入了科舉制度,只不過這個科舉制度只是形式而已。進士在中國古代有很高的地位,普遍被認為能夠當大官。但是日本匯入的科舉制度則不同,庶民子弟即便中了進士,也只能當下級官人。但是其中也有例外,日本歷史上有一個名為勇山文繼之人,其前半生的經歷不明,因為屬於小人物。但是他以白丁身份進入了日本大學寮當上了文章生,後續被賜姓勇山,最終升為東宮學士。(當時已經很高的地位了)
日本當時採取的“蔭位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世襲”。貴族子弟出生就已經註定有官職,考試的人多半是下級貴族,即便是合格,最多也就晉升到中級貴族,始終無法突破高階貴族的界限。因此,這種制度並未滲透到日本的“大貴族”中,日本原本施行的就是貴族制度,等級界限明顯。科舉制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中下階級的遊戲”而已。之後,科舉制隨著律令制的崩潰而消失,官位世襲制度始終佔據著主體。因此,科舉制度在日本歷史上的影響是有限的。
日本教育史的觀點這一段作為補充吧,日本有一本書,名為《中日教育史比較》,其中有一個理論就是:中國古代優秀,近代落後,其原因就是科舉制。因為科舉制度的存在,中國古代難以匯入西歐的先進文化,中國學問輝煌的同時,也充滿著死板。而日本則有不同,因為沒有匯入科舉制度,學問研究始終是較為柔軟,可以接受不同的文化。
在日本的江戶時期,也有許多國家的考試,但是這些考試的目的並非是“當官”,而是為了豐富個人涵養。日本的學校大多都是私塾,不同的私塾的教育也不同,允許存在多種文化,因此新文化新理論的匯入也十分簡單。所以,日本古代識字率很高,其原因也在於此。學習的門檻十分低!大家也都並非為了“學而優則仕”的目的去學習。
《5人中只有2人工作,卻和日本一樣有錢!靠的是什麼?》
《在日本生孩子的中國媽媽講述:日本的好與壞!》
《日本“令和”時代解說:平靜下湧動的“危機”》
-
4 # 納蘭伈伈
首先宣告: 日本古代是有過科舉制度的,且是最早仿行中國科舉制度的國家。 因其特殊的政體,實行時間較短。
貢舉制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仿照唐朝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這一平民化的改革體制和貴族體制的利益發生了衝突。為了維護天皇制而得以推進。後來設立了進士、秀才、明經、明法四科和醫、針兩科。正式確立用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是在《養老律令》頒佈後。
前面說到,平等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對於傳統的貴族造成了衝擊,而當時正處於貴族上升期,所以科舉考試的管理被貴族所把持,真正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出的人才寥寥無幾,相比才學,更看重出生和名望。因此科舉制度並未真正實行落實。
日本最古老的學校——史跡足利學校學問吟味貢舉制度在被廢除後,在江戶時代又興起了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稱為學問吟味。
這一制度主要考核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參與物件為全國所有學子,因此影響力較大。
除去以上兩種有代表性的選舉制度,日本古代的選舉多為世襲,官僚舉薦,因此平民很難觸及到國家事務管理。所以,雖然仿照科舉制很早,但在歷史上並沒有產生較大影響力。
回覆列表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日本是一個身份等級森嚴的國家,貴族怕小民眾爬上來,影響自己的自身權利。
二、日本國自明治維新以前從沒有真正統一,中央集權度不如中國的王朝,日本政府科舉選官能力不足。
三、日本看到中國科舉利弊,結合自身國情,覺得不適合本國。
四、沒有可考的東西,中國有那麼多聖人,大文學家,那麼多著作。日本有什麼,難道讓他考中國的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