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誌,是人與人之間用來區別的稱謂。如今的華人,名字大都簡單,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姓”沿襲祖輩而來,代表著血緣關係,而“名”往往凝聚著長輩的殷切希望。
然而在中國古代,“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古代的“名”,相當於現在我們常說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代,讀書人或是有錢有地位之人,都會有字,普通老百姓則一般不注重這個。
西周時期,在《禮記·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說,西周禮制中,孩子出生3個月之後,父親便要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歲舉行冠禮,或女子15歲舉行笄禮之時,父母便要為他們取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成年後,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場合叫了,為了讓他人尊重自己,必須要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長大成人的標誌。
古代特別重視禮儀,對於人的名、字,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名”和“字”雖然都是對於一個人的稱呼,但是用法卻大為不同。
按照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
“名”通常只能由長輩、上級或是非常親密的同輩才能稱呼,“字”則是平輩互稱,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親切。
晚輩對長輩只能稱對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則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絡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平與原二字相連。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還有個“號”,號是一個人的別稱、別字、別號。在中國古代,名大多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故也稱自號。
後來,漸漸出現了別人贈予的號,稱尊號、雅號等。比如詩仙李白,其名為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誌,是人與人之間用來區別的稱謂。如今的華人,名字大都簡單,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姓”沿襲祖輩而來,代表著血緣關係,而“名”往往凝聚著長輩的殷切希望。
然而在中國古代,“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古代的“名”,相當於現在我們常說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代,讀書人或是有錢有地位之人,都會有字,普通老百姓則一般不注重這個。
西周時期,在《禮記·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說,西周禮制中,孩子出生3個月之後,父親便要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歲舉行冠禮,或女子15歲舉行笄禮之時,父母便要為他們取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成年後,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場合叫了,為了讓他人尊重自己,必須要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長大成人的標誌。
古代特別重視禮儀,對於人的名、字,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名”和“字”雖然都是對於一個人的稱呼,但是用法卻大為不同。
按照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
“名”通常只能由長輩、上級或是非常親密的同輩才能稱呼,“字”則是平輩互稱,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親切。
晚輩對長輩只能稱對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則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絡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平與原二字相連。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還有個“號”,號是一個人的別稱、別字、別號。在中國古代,名大多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故也稱自號。
後來,漸漸出現了別人贈予的號,稱尊號、雅號等。比如詩仙李白,其名為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