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早期的正史私修的成分很大,司馬遷、陳壽都不是代表政府修史,官修的也有,漢明帝夫婦親自修史,所以請不要說什麼李世民首開改史先河了,李世民弱爆了。

    後期修史變成了官修行為,官方收集史料比民間容易多了,壞處是為尊者諱。

    野史又稱稗史,是指正史上無紀錄,或者正史上紀錄為“傳聞”的史事,多是民間的街談巷說及遺聞佚事。有時候也會與正史衝突,但也是需要結合看才能分析出對錯的。比如北宋大臣林希寫有一本《野史》,但人家林希是在史館上過班參與過修史的,可信度就不是一般的民間傳聞可比了。

    感覺自己都在說廢話,那麼簡單說,標粗的重點就是我的態度。

  • 2 # 登高望遠水

    正史,是成功進入統治階層的精英寫的;野史,是想進入而未能成功進入統治階層的精英寫的。其目的,或是為統治階層服務或是引起統治階層的側目或是發洩懷才不遇的憤懣,都帶有寫作者對史料利用、取捨的個人偏見。顯然,都不可全信。

    曹丕受禪後說,堯舜之禪讓,吾今知之矣,就是說的以今例古,史書是一回事,事實是另一回事。以此觀之,非洩憤之野史,比滿紙掩飾、春秋筆法的正史更可靠一些。

    歷史,是用來借鑑、思考的。所謂以史為鑑,其實是一種統治藝術,是一種規化;鏡子,永遠是參考,不可能成為事物本身。所以,真正讀史,要以懷疑的眼光讀正史,以思考的眼光讀野史。

  • 3 # 不想那麼多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勝者王侯敗者寇。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書寫歷史,失敗者是沒有話語權的。當一個王朝初建立的時候。歷史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是一個粉飾自己汙衊他人的最理想的武器。前朝歷史的盤點和本朝歷史的開端,就這樣開始了。那麼我們有沒有看到過和正史大相徑庭的民間歷史呢?顯然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不同的歷史呢?記錄同一段時間之內發生的事件的書,為什麼會自相矛盾?答案不外乎以下幾種一、兩種史書一真一假。二、兩種史書都是假。三、兩種史書都各有真假。偉大的歷史學家,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先生著名的四不講個人認為是很有深意的。最後講一點自己的看法,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發展的歷史觀去看待歷史,願那些狹隘的民族主義歷史觀離我們遠去。

  • 4 # A傳奇111

    馬未都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正史是官修歷史,所記載的肯定是要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考古上的出土文物作為實物佐證,可以還原部分史實!而這些也僅僅是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推斷出來的輪廓!正在發生的,有影片記載的新聞事件尚且很難判斷是非,歷史又有多少是可信的呢。足球場上在引進VR之後的爭議絲毫沒有減少,說明真相本來就難以把握,我們更重要的是研究那個道理,儘可能的還原歷史!

  • 5 # 不可能的喜劇2020

    正史可信度高。

    第二,正史一般是由後一朝代修前朝史書,由於立場的不同,往往對一些改朝換代時期權力爭奪的細節進行了迴避、隱藏、修飾,從而美化本朝統治者,提高執政的合理性,但其總體框架及大事記錄不會有太大背離。而野史往往對於史料不甚尊重,添油加醋和穿鑿附會,難辨真偽,因此在即使選擇野史作為支撐材料,也會選擇非事件利益攸關方所著的材料。

    第三,由於古代史官有著“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史官是有其自身職業精神的,在這一點上私修正史比官修更加明顯,因此正史即便在不得不撒謊,也會一筆帶過,而野史則無史官精神的約束,編寫比小說還要精彩,往往有身臨其境之感。

  • 6 # 合法的使用者名稱19

    正史看看就好,不必全信。很多細節經不得推敲。不是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麼,勝利者總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書寫著所謂的正史。

    野史裡有正史看不到的細枝末節,這些資訊裡可能隱藏著歷史的真實。

    所以正史野史應該相互補充,讀史的人應深入探究,全面考慮,不能被表象矇蔽。

  • 7 # 史影片

    當然是正史,這就要看寫史之人是個怎樣的人,如果寫史的人是個滿嘴跑火車,自然也就不可信,但是正史也有有誤的,如果正史在當朝寫,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在當朝就不能完完整整的寫,多少有些議論當今的意思。還有就是野史也不能說完全不可信,古人不會空穴來風,有的野史可能是一些其他正史演變,杜撰出來的,比如孟姜女哭長城,杯酒釋兵權(史籍記載是有喝酒這事,但是有沒有釋兵權就不知道),還有烽火戲諸侯,千里送京娘等,都是由某個事情或者情節演變,你不知道有或者沒有,有待考證的。所以野史不能當正史,但有時候人們就是愛看,所以喜歡真實的歷史看正史,喜歡娛樂,劇情,看野史。如果喜歡可以點個關注!@歷史的本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73年農曆10月初二屬牛人一生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