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個體數量最大、生活方式最多樣、生存策略最奇特的一大類生物.以最保守的估計,世界上的昆蟲至少有100萬種,可能有500~1000萬種,甚至有8000萬種.即使以100萬種計,昆蟲的種類也幾乎佔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種類的60%,動物種類的80%,無脊椎動物的90%,節肢動物的95%.昆蟲在生物界是絕對的多數,是壓倒一切的優勢物種!昆蟲學家在南美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僅螞蟻一類,在一棵樹上就有50種不同的種類,它們棲息在樹的不同部位!單單我們都市人最熟悉的鳴叫類昆蟲,在上海地區常見的就不下幾十種,包括鬥蟋、油葫蘆、棺頭蟋、紡織娘、金蛉子等. 絕大多數昆蟲都有極高的繁殖力,而且生活週期短,一年就能繁殖一代甚至許多代.大多數昆蟲都擁有龐大的個體數,有些種類的個體數量之大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一個沙漠飛蝗的單個群體內的蝗蟲數可高達250億個,它們在空中飛過時如雲層一般,可以遮天蔽日!在熱帶雨林,有一種切葉蟻群體,一個蟻后可以擁有200~300萬個工蟻,這些工蟻個體在蟻巢內堆積起來可達4.5~6米厚!由這些螞蟻的日常生命活動所搬動的土壤可達到18噸之重,它們對土壤肥力的影響遠大於蚯蚓. 昆蟲由於個體小而常被人忽略.在熱帶雨林,人們可能更關注棲息在林內的大量珍稀的野生哺乳動物.但事實上,熱帶雨林內的昆蟲,無論在種類、個體數量上,還是在生物量上,都遠遠大於哺乳動物,僅螞蟻和白蟻這兩大類昆蟲,它們的總重量就超過了同樣面積內所有哺乳動物的重量!昆蟲有如此巨大的數量,它們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現存的昆蟲絕大多數是小型的,昆蟲是以小取勝的.昆蟲沒有脊椎骨,靠堅韌的幾丁質外殼來支撐軀體.小的體型能使表皮的相對面積增大,從而減輕體重,增大強度,便於昆蟲"見縫插針",佔據其他物種無法生存的空間.例如,一棵帶刺的相思樹只夠一頭長頸鹿吃一餐,但卻能為十幾種食性或食譜不同的昆蟲提供多樣的棲息場所和食物,可養活它們的一生乃至幾代.吸花蜜的,吃花苞、花瓣的,食果和種子的,吃葉、蛀杆的以及食根的各種昆蟲可以在一棵樹上共同生活,這些昆蟲還可以養活幾乎同樣數量的寄生和重寄生昆蟲. 昆蟲個體小,從卵到成蟲需要蛻好幾次皮,容易遭到各種天敵的攻擊,所以它們必須以足夠的數量來滿足種群繁延的需要.即使是兇猛的捕獵高手螳螂,也是以大量的個體數來確保的.一個普通的螳螂,一般會產下2~3個卵塊(螵蛸),可孵化出幾百至上千個個體. 以變求生,以靜克敵 昆蟲由於體型小,易遭攻擊,要生存下去,還必須有多種生存策略.變化多端、"與時俱進"是昆蟲求生的基本策略.昆蟲從卵到成蟲,要經過幼蟲和蛹以及若干次蛻皮階段.幼蟲與成蟲截然不同的形態特徵和功能構造,使昆蟲的食譜和生存範圍極大地擴大了.絕大多數蛾類和蝶類的幼蟲都咀食植物,而它們的成蟲則靠吸食花蜜來維持生命.它們用這種方式,有效地佔據了兩大類不同的生境.同時,在最無助的化蛹階段,它們則以靜制動,躲避敵害,以保護色、擬態等防衛手段將一生中最易受傷害的階段隱蔽起來.例如,鳳蝶、蛺蝶的蛹通常以與寄主植物莖杆相似的顏色、形態固定其上;夜蛾及一些甲蟲類則入土化蛹,為成蟲的順利羽化提供安全保障.又如蟋蟀、螽斯等半變態的昆蟲,雖然它們的幼體與成蟲在形態上很相似,但在體色和色斑上卻不一樣.一種名叫悅鳴草螽的螽斯,其幼體階段完全不同於黑綠色的成蟲,呈現出令捕食者警戒的黑紅色,使它們得以在各種天敵的眼皮底下蛻皮長大. 螳螂雖然張牙舞爪、威風凜凜,但為了更有效地生存,它們也需要偽裝.埋伏在花朵中的花螳螂,體色和斑紋都酷似花瓣,是不愁逮不到前來吸蜜的戀花者的.而枯葉蛾、枯葉蝶、竹節蟲、角蟬等的絕妙擬態卻可躲過狡猾的獵手.許多直翅目昆蟲,如蚱蜢、蝗蟲、蟈蟈、紡織娘、條螽等,都有"變臉"的絕招,幼體一般根據最後一次蛻皮時的棲息地為背景來選擇體色,讓自己的身體變為翠綠色或枯褐色.一些棲息在戈壁灘的蝗蟲,更是能隨著所棲之處的礫石的顏色和花紋而變色,有效地躲避天敵. 有些鳴叫昆蟲,如鬥蟋、樹蟋、鍾蟋等,還能透過改變鳴聲的大小和方向來"聲東擊西",迷惑敵人.一般來說,每一種鳴蟲都有其鮮明的鳴叫特徵,因為雌性昆蟲是根據不同鳴聲來尋找配偶的.然而奇妙的是,當鳴蟲發現"敵情"時,它們會改變鳴聲的大小和方向.在野外觀察鳴蟲的人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明明是來自右前方的鳴聲,會突然變成左前方,甚至會完全變成反方向.根據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對樹蟋的觀察,當正在鳴叫的昆蟲發現有不安全因素時,它們會調節前翅與身體的角度來改變摩擦發聲的方向和強度,從而轉移捕獵者的注意力.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個體數量最大、生活方式最多樣、生存策略最奇特的一大類生物.以最保守的估計,世界上的昆蟲至少有100萬種,可能有500~1000萬種,甚至有8000萬種.即使以100萬種計,昆蟲的種類也幾乎佔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種類的60%,動物種類的80%,無脊椎動物的90%,節肢動物的95%.昆蟲在生物界是絕對的多數,是壓倒一切的優勢物種!昆蟲學家在南美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僅螞蟻一類,在一棵樹上就有50種不同的種類,它們棲息在樹的不同部位!單單我們都市人最熟悉的鳴叫類昆蟲,在上海地區常見的就不下幾十種,包括鬥蟋、油葫蘆、棺頭蟋、紡織娘、金蛉子等. 絕大多數昆蟲都有極高的繁殖力,而且生活週期短,一年就能繁殖一代甚至許多代.大多數昆蟲都擁有龐大的個體數,有些種類的個體數量之大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一個沙漠飛蝗的單個群體內的蝗蟲數可高達250億個,它們在空中飛過時如雲層一般,可以遮天蔽日!在熱帶雨林,有一種切葉蟻群體,一個蟻后可以擁有200~300萬個工蟻,這些工蟻個體在蟻巢內堆積起來可達4.5~6米厚!由這些螞蟻的日常生命活動所搬動的土壤可達到18噸之重,它們對土壤肥力的影響遠大於蚯蚓. 昆蟲由於個體小而常被人忽略.在熱帶雨林,人們可能更關注棲息在林內的大量珍稀的野生哺乳動物.但事實上,熱帶雨林內的昆蟲,無論在種類、個體數量上,還是在生物量上,都遠遠大於哺乳動物,僅螞蟻和白蟻這兩大類昆蟲,它們的總重量就超過了同樣面積內所有哺乳動物的重量!昆蟲有如此巨大的數量,它們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現存的昆蟲絕大多數是小型的,昆蟲是以小取勝的.昆蟲沒有脊椎骨,靠堅韌的幾丁質外殼來支撐軀體.小的體型能使表皮的相對面積增大,從而減輕體重,增大強度,便於昆蟲"見縫插針",佔據其他物種無法生存的空間.例如,一棵帶刺的相思樹只夠一頭長頸鹿吃一餐,但卻能為十幾種食性或食譜不同的昆蟲提供多樣的棲息場所和食物,可養活它們的一生乃至幾代.吸花蜜的,吃花苞、花瓣的,食果和種子的,吃葉、蛀杆的以及食根的各種昆蟲可以在一棵樹上共同生活,這些昆蟲還可以養活幾乎同樣數量的寄生和重寄生昆蟲. 昆蟲個體小,從卵到成蟲需要蛻好幾次皮,容易遭到各種天敵的攻擊,所以它們必須以足夠的數量來滿足種群繁延的需要.即使是兇猛的捕獵高手螳螂,也是以大量的個體數來確保的.一個普通的螳螂,一般會產下2~3個卵塊(螵蛸),可孵化出幾百至上千個個體. 以變求生,以靜克敵 昆蟲由於體型小,易遭攻擊,要生存下去,還必須有多種生存策略.變化多端、"與時俱進"是昆蟲求生的基本策略.昆蟲從卵到成蟲,要經過幼蟲和蛹以及若干次蛻皮階段.幼蟲與成蟲截然不同的形態特徵和功能構造,使昆蟲的食譜和生存範圍極大地擴大了.絕大多數蛾類和蝶類的幼蟲都咀食植物,而它們的成蟲則靠吸食花蜜來維持生命.它們用這種方式,有效地佔據了兩大類不同的生境.同時,在最無助的化蛹階段,它們則以靜制動,躲避敵害,以保護色、擬態等防衛手段將一生中最易受傷害的階段隱蔽起來.例如,鳳蝶、蛺蝶的蛹通常以與寄主植物莖杆相似的顏色、形態固定其上;夜蛾及一些甲蟲類則入土化蛹,為成蟲的順利羽化提供安全保障.又如蟋蟀、螽斯等半變態的昆蟲,雖然它們的幼體與成蟲在形態上很相似,但在體色和色斑上卻不一樣.一種名叫悅鳴草螽的螽斯,其幼體階段完全不同於黑綠色的成蟲,呈現出令捕食者警戒的黑紅色,使它們得以在各種天敵的眼皮底下蛻皮長大. 螳螂雖然張牙舞爪、威風凜凜,但為了更有效地生存,它們也需要偽裝.埋伏在花朵中的花螳螂,體色和斑紋都酷似花瓣,是不愁逮不到前來吸蜜的戀花者的.而枯葉蛾、枯葉蝶、竹節蟲、角蟬等的絕妙擬態卻可躲過狡猾的獵手.許多直翅目昆蟲,如蚱蜢、蝗蟲、蟈蟈、紡織娘、條螽等,都有"變臉"的絕招,幼體一般根據最後一次蛻皮時的棲息地為背景來選擇體色,讓自己的身體變為翠綠色或枯褐色.一些棲息在戈壁灘的蝗蟲,更是能隨著所棲之處的礫石的顏色和花紋而變色,有效地躲避天敵. 有些鳴叫昆蟲,如鬥蟋、樹蟋、鍾蟋等,還能透過改變鳴聲的大小和方向來"聲東擊西",迷惑敵人.一般來說,每一種鳴蟲都有其鮮明的鳴叫特徵,因為雌性昆蟲是根據不同鳴聲來尋找配偶的.然而奇妙的是,當鳴蟲發現"敵情"時,它們會改變鳴聲的大小和方向.在野外觀察鳴蟲的人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明明是來自右前方的鳴聲,會突然變成左前方,甚至會完全變成反方向.根據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對樹蟋的觀察,當正在鳴叫的昆蟲發現有不安全因素時,它們會調節前翅與身體的角度來改變摩擦發聲的方向和強度,從而轉移捕獵者的注意力.